新安野老发垂肩,说着先朝泪泫然。
洪武初年真少事,几曾轻到县衙前。
新安谣三首
新安野老发垂肩,说着先朝泪泫然。
洪武初年真少事,几曾轻到县衙前。
这首诗是明代李昌祺所作的《新安谣三首》。诗中通过描绘一位新安野老,展现了其对先朝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详细解释:
- 新安野老发垂肩:“新安”在古代指的是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一带,而“野老”则指普通百姓。这里描绘了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农,形象地体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环境。“发垂肩”,形容头发长且随意垂落,进一步凸显了老农的朴素和坚韧。这里的“发垂肩”也象征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即辛勤劳动,却无权享受应有的生活品质。这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而是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同情。这种描述方式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说着先朝泪泫然:这里的“说著”可以理解为讲述或诉说,意味着老农在回忆过去的时光,感叹时代的变迁。“先朝”指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泪泫然”则是泪水涟涟,形象地描绘出老农因回忆起先朝而感到悲痛欲绝的情景。泪水是情感的直接流露,它不仅代表了老农的内心感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老农所经历的历史变革带来的心理冲击。这种情感的强烈表达,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能够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洪武初年真少事:这句中的“真”字,在这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明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情况。“洪武”指的是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年号,也就是1368年建立明朝的那一年。“少事”则意味着年轻时的经历较少,或者是刚刚开始进入官场。这里的“少事”可能是指老农在年轻时没有太多机会或经历去处理复杂的政务,也可能是他在那个时期还没有涉足官场的事务。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 几曾轻到县衙前:最后两句“几曾轻到县衙前”,这里的“轻到”可以理解为曾经轻易地来到官府门前,或者更简单地理解为曾经去过官府。“县衙前”则特指官府的大门前面。这句诗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怀旧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自己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对先朝的回忆与对现实的感慨,揭示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这里的反问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
这首诗不仅生动描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及其感慨,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反思。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刻画和情感的真挚表达,李昌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形象,并引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