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才见坐明堂,忽报承云返帝乡。
父老白头相对泣,馀生垂死待成康。
献陵挽歌
夜幕刚刚降临,皇帝才刚刚就座明堂,忽然有人报道:承云公返回了天庭。
父老乡亲白发苍苍相对而泣,我等余生垂死,等待成康。
注释:
①宵衣:夜晚穿朝服上朝。坐明堂:在明堂接受群臣朝贺。
②帝乡:指天宫。承云返帝乡:即承云公回到天上的皇宫里去。承云,汉哀帝时,董贤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封高阳侯,得贵幸,号曰“承华父”。这里以承云代称董贤。
③父老:指百姓。白头:形容头发全白,指年老的人。④馀生:剩余的岁月。待:期待、等候。成康:指周代的成王和康王。
赏析:
《献陵挽歌》,又称《董贤墓诗》。据《汉书·董贤传》记载,汉哀帝刘欣即位后,拜董贤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加封高阳侯,权势显赫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哀帝对董贤的宠幸渐渐减退,于是便想除掉他。董贤自知难逃一死,便上书求哀帝留下他的尸骨,葬于长安城北的万年县,并请葬时用梓宫(皇帝专用的棺椁)及玉具(如璧、环)等随葬品。哀帝答应了他的要求,赐给谥号“孝仁”,并派使者护送董贤的灵柩回乡。后来因事不遂,又追还灵柩。这时,董贤已死,其子董宏与故吏张博世等商议,将父亲的灵枢迁葬于长安城外的宣平县。宣平县令辛延年作《东都赋》,其中写到:“始出宿于高寝,既复坐乎明堂;奉引魂之曲奏,声哀管而并张。”意思是说,董贤被迎回京城后,安葬在宣平县,宣平县令辛延年作了一篇悼念其父的文章,其中有“始出宿于高寝,既复坐乎明堂”的句子,意为董贤被迎归京后,在明堂接受百官朝贺,但不久便去世了。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写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1年),作者为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名臣蔡邕。当时汉哀帝已经去世,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改国号为”新”。新朝政权建立之初,由于政局不稳,人心惶惶,为了安定人心,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不得不对西汉王朝的一些忠臣良将予以追赠封号。蔡邕作为当时的著名学者、文学家,也受到追赠,被追赠为左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蔡邕死后,人们根据他的官职和生平事迹,为他写了一篇挽歌。
前两句叙述董贤被杀后的情况;后两句则是对他生前为人的赞颂。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反诘等,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歌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即重视人伦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