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谁丹青擅能事,画出群山与山似。
树杪如闻雪瀑泉,林间疑有云门寺。
杖藜桥上知何人,抱琴可望不可亲。
高师指点笑相语,我昨图成殊逼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全诗如下:

高道士所画山水
伊谁丹青擅能事,画出群山与山似。
树杪如闻雪瀑泉,林间疑有云门寺。
杖藜桥上知何人,抱琴可望不可亲。
高师指点笑相语,我昨图成殊逼真。

【注释】

  1. 高道士:指的是高僧或者道士,这里的“高”可能是指他的技艺高超。
  2. 画山水:指绘画,描绘山水景色。
  3. 伊谁:疑问词,表示询问是谁。
  4. 擅能事:擅长某项技艺,这里指画山水的技艺。
  5. 群山与山似:形容山水画中群山的形态,好像山一样。
  6. 树杪(miǎo):树枝的尖端,这里指树木的顶端。
  7. 雪瀑泉:形容水声如同雪山上的瀑布,非常壮观。
  8. 云门寺:一座寺庙的名称,这里可能指画中的寺庙。
  9. 杖藜(lí):用竹子做的手杖,藜是一种植物,常用来制作手杖。
  10. 桥上:指画中的场景中有一个桥。
  11. 抱琴:抱着琴的样子,可能是在欣赏画中的琴音。
  12. 可望不可亲:虽然可以远观而不可亲近。
  13. 指点:评论、指点。
  14. 笑相语:笑着互相交谈。
  15. 我:指诗人自己。
  16. 图成:完成一幅画。
  17. 殊逼真:非常逼真,形容画得非常像。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一位高僧或道士的山水画作品的赞赏之作。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画中的风景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句“伊谁丹青擅能事,画出群山与山似。”诗人首先感叹这位画家的丹青技艺出众,能够画出如此逼真的山水画。接着,他描述了画中的群山,仿佛真的与山相似,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水之间。

第二句“树杪如闻雪瀑泉,林间疑有云门寺。”诗人继续赞叹画中的景色,仿佛听到了树梢上雪瀑的声音,看到了林间云门寺的影子。这些描绘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了那份美景。

第三句“杖藜桥上知何人,抱琴可望不可亲。”这句诗中,诗人想象了那位高僧或道士的身影,他在一座桥上行走,手持杖藜,仿佛是在寻找什么,但又让人无法亲近。这种描写既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又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

第四句“高师指点笑相语,我昨图成殊逼真。”这是诗人对画中人物的评价,他认为画中的高僧或道士非常出色,他的指点和微笑都让人感到亲切。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副画作的高度赞美,认为它非常逼真。

整首诗通过对画中人物和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才情和想象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