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与凡根植,名因俗谚传。
绿幕看疑掩,丹心寂不然。
似带青磷色,微含宿草烟。
无心随佛日,故傍法轮悬。
【注释】
质与凡根植,名因俗谚传。
绿幕看疑掩,丹心寂不然。
质:本质,本性。
青磷:一种发光的磷石。
宿草烟:指草木上的露水凝结成的水汽。
【赏析】
《鬼灯笼》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以鬼灯笼为题,通过写鬼灯笼的特征来抒发作者对佛教和佛学的敬仰之情。
首联“鬼灯笼,质与凡根植,名因俗谚传。”起笔就直陈了灯笼的本质——它是由普通的材料制成,它的名称却是由人们口头流传而来的。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灯笼以人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易于理解灯笼的来历和性质。
颔联“绿幕看疑掩,丹心寂不然。”进一步描绘了灯笼的形状和颜色。灯笼的绿色幕布仿佛给人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感觉,使人不禁怀疑它是在掩盖什么。同时,灯笼内部的红色光芒则显得异常耀眼,让人不禁感叹其美丽和神奇。
颈联“似带青磷色,微含宿草烟。”则是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刻画灯笼的特点。灯笼表面的青色似乎带着一丝青磷的颜色,给人一种幽暗、神秘的感觉;同时,灯笼内部的光线则像是被露水覆盖的草木发出的轻烟,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灯笼的细腻描写,将灯笼的美丽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无心随佛日,故傍法轮悬。”则是对灯笼作用的解释。灯笼虽然本身没有意识,但它却能够随着佛日(即太阳)的光芒而发出光芒,照亮黑暗的地方。因此,灯笼就像法轮一样,悬挂在空中,为人们指引着方向。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灯笼比作法轮,既形象地表达了灯笼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整首诗通过对灯笼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和佛学的敬仰之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神秘、充满魅力的鬼灯笼形象,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和佛学的博大精深和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