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马间关畏路难,每逢村店卸征鞍。
榆钱杖底宁沽酒,柳絮风前不耐寒。
一饭侏儒谁欲饱,千金漂母若为欢。
天南天北无归计,长铗飘零未忍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疲马间关畏路难”,意思是疲惫的马在艰难的路上行走,担心路途遥远而难以走完;“榆钱杖底宁沽酒”意思是用榆钱作为杖头,哪里买得起酒喝;“一饭侏儒谁欲饱,千金漂母若为欢”,意思是一个饭桶般的侏儒,谁能让他吃饱?即使是像韩信这样的贫苦人,如果得到了富贵人家的施舍,也会觉得快乐;“天南天北无归计,长铗飘零未忍弹”,意思是说:天南海北没有我的去处,长剑已变得锋利而无用(我无心再舞剑了),只好让它随着风浪飘泊不定了。
【答案】
诗句大意:
疲惫的马匹在艰难的山路上行走,担心路途遥远而难以走完;用榆钱作为杖头,哪里有买得起酒喝的地方?一个饭桶般的侏儒,谁能让他吃饱?即使是像韩信这样的贫苦人,如果得到了富贵人家的施舍,也会觉得快乐。天南海北没有我的去处,长剑已变得锋利而无用,只好让它随着风浪飘泊不定了。
译文:
疲困的马匹在艰难的路上行进,担心不能完成漫长的旅程,
每经过一个村庄都要卸下马鞍休息一下。
用榆钱当拄杖,哪里有钱买酒喝呢?
一个饭桶般的侏儒,谁能让他吃饱?
即使是像韩信这样的贫苦人,如果得到了富贵人家的施舍,也会觉得快乐。
天南海北都没有我的去处,长剑已经变钝而无用,只好让它随着风浪飘泊不定了。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己行役之苦,感慨世态人情的诗。首四句是说自己旅途劳顿,心力交瘁。“疲马”“畏路难”,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处境与心情。“每逢村店卸征鞍”,表明诗人一路跋涉,处处歇脚。然而,“榆钱杖底宁沽酒,柳絮风前不耐寒”,却道出了他内心的悲凉。因为穷困潦倒,所以连酒都买不起,连抵御寒冷的衣物都没有,只能忍受着风雪。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五、六两句则通过对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安。一方面他自比“一饭侏儒”、“千金漂母”,渴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与关爱;另一方面他却认为自己“宁沽酒”而不求富贵。这种矛盾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最后两句则以感慨的语气,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长铗未忍弹”,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短暂易逝的深刻认识。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不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