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玄蝉咽露枝,午风庭畔柳丝丝。
乍眠乍起何多事,争似先生睡足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句、赏析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并组织文字作答。
要整体把握诗中重要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尽日玄蝉咽露枝”,诗人以玄蝉的叫声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午风庭畔柳丝丝”写微风吹动着庭院中的柳丝摇曳,写出了夏天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意境。接着,分析关键词语“何多事”、“争似”。“何多事”是诗人在感叹自己的处境艰难,“争似先生睡足时”表明诗人想效仿先生(指陶渊明)那样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受世俗的羁绊。然后,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借代等。最后,结合注释与原文,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例如,“尽日玄蝉咽露枝”一句中,“尽日”二字表明时间漫长,诗人在漫长的时间里,只能听到蝉鸣声,这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烦乱。同时,“玄蝉咽露枝”又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午风庭畔柳丝丝”中,“午风”点出了时间和地点,诗人在这里描写了夏日的景象,表现出夏日里特有的景色。“柳丝丝”则描绘了柳树随风轻轻摆动的样子,传达出一种闲适安逸的感觉。“乍眠乍起何多事”一句中,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苦闷。而“争似先生睡足时”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想要像陶渊明一样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
【答案】
①尽日玄蝉咽露枝——蝉鸣声声,时间漫长;②午风庭畔柳丝丝——微风轻拂,柳丝飘舞;③乍眠乍起何多事——诗人苦闷烦躁;④争似先生睡足时——羡慕陶渊明的悠然自得。
译文:
整日听不见蝉鸣声,只有露水沾湿了柳条。午后的微风吹过庭院边的杨柳,柳丝轻轻摇曳。一会儿起身一会儿躺下,烦恼的事情太多;不如像先生一样安安心心地睡个大觉。
赏析:
《对庭柳》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庭柳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遭贬谪而心情抑郁、不得志的苦闷之情。诗中,诗人以玄蝉的叫声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午后的微风吹过庭院边的杨柳,柳丝轻轻摇曳,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却感到烦躁不安。而当诗人想到陶渊明可以安然入睡时,便觉得这样的生活更值得羡慕。全诗语言平实自然,不事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