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不近山,一廛还近市。
柴门日掩开,市声不到耳。
斋中何所有,一榻而已矣。
举案对山妻,挟书授儿子。
题梁伯静斋壁
山人不近山,一廛还近市。
柴门日掩开,市声不到耳。
斋中何所有,一榻而已矣。
举案对山妻,挟书授儿子。
注释:
- 山人:指隐者。2. 一廛(chán):古代量词,一廛等于一顷。这里用来形容居处虽小,但有山林之致,可以自得其乐。3. 柴门:用柴草扎成的简陋门。4. 市声:市场的声音。5. 举案:用盘子托食物。古代礼制规定,主人为客献上饮食时要用托盘,称为“举案”。6. 挟书:带着书。7. 儿子:这里指妻子的儿子。8.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第一句诗“山人不近山,一廛还近市”,表达了诗人远离喧嚣的山林生活,虽然居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却能够听到市场的喧嚣。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生活的选择和态度。第二句“柴门日掩开,市声不到耳”,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虽然外界的喧嚣难以进入,但是作者通过“柴门”、“日掩”等词语,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和珍惜。第三句“斋中何所有,一榻而已矣”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尽管生活简朴,但却充满了平静和满足感。最后一句“举案对山妻,挟书授儿子”更是展示了诗人与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不仅关心妻子的生活,还注重教育孩子,体现了他对家庭的关爱和责任。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