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半无门,老佛忘其尊。
院残僧不守,流散寄他村。
我以寺为家,见佛即慰存。
海天流日夜,送月复迎暾。
欲持锡杖尖,挑破黄金盆。
阶树定猿守,风檐怖鸽莽。
街鼓严净夜,人语寂黄昏。
剔起佛前灯,残经聊自温。
瞑投海口庵和入寺
我在一个无门的野寺中投宿,老佛忘却了他应有的尊严。
院落残破,僧人不守,我只好流散到他乡。
我以寺为家,见到佛像就心满意足。
海天流转,日月更替,送走一轮明月迎来一轮旭日。
我想举起禅杖,打破一个盛满黄金的宝盆。
阶前树影摇曳,仿佛在守护着我;风檐上鸽子惊飞,让人恐惧不安。
街鼓严净的夜晚,人们静谧无言,黄昏时寂静无声。
点燃佛前的灯火,读诵那些残破不堪的经文,聊以自慰。
注释:
- 野寺半无门,老佛忘其尊 - 野寺:指没有经过修缮的寺庙。门:指寺庙的门。老佛:指寺庙中的佛像。忘其尊: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句话描述了一个荒凉寺庙的景象,老佛已经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专注于修行。
- 院残僧不守,流散寄他村 - 院残:指庭院破损。僧不守:指僧人不再守在寺庙里。流散:指四处漂泊,无法找到归宿。寄他村:指寄居在他乡。这句话描述了寺庙的残破和僧人的流散,他们四处漂泊,寻找自己的归宿。
- 我以寺为家,见佛即慰存 - 我以寺为家:指我把寺庙当作自己的家。见佛即慰存:指看到佛像就感到安慰和满足。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寺庙的情感依赖,每次看到佛像,我都会感到安慰和满足。
- 海天流日夜,送月复迎暾 - 海天流日:指海上的潮汐随着太阳的升起而上升,然后随着太阳的落下而下降。夜:指夜晚。送月:指月亮从东方升起。迎暾:指太阳从西方落下。这句话描述了海天景象的变化,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月亮和阳光轮流出现。
- 欲持锡杖尖,挑破黄金盆 - 欲持锡杖尖:指想要举起禅杖的尖端。挑破黄金盆:指用禅杖挑起黄金制成的盆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想要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的境地。
- 阶树定猿守,风檐怖鸽莽 - 阶树定猿守:指门前的树木被猿猴占据。风檐怖鸽莽:指风吹过屋顶的鸟巢时,鸽子惊慌逃窜。这句诗描述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象,猿猴占据了门前的树木,鸽子在风雨中惊慌失措。
- 街鼓严净夜,人语寂黄昏 - 街鼓严净夜:指街道上的鼓声在夜晚格外清晰。人语寂黄昏:指人们在黄昏时刻安静地交谈。这句诗描绘了夜晚寺庙周围的景象,鼓声在夜晚格外清晰,人们在黄昏时刻安静地交谈。
- 剔起佛前灯,残经聊自温 - 剔起佛前灯:指点亮佛前的灯光。残经聊自温:指用残破的经书取暖。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夜晚点燃佛前的灯光,用残破的经书取暖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和僧人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修行的追求。诗中的“野寺”、“半无门”、“老佛”等词语,描绘出一幅荒芜、破败、孤独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然而,正是这种孤独和寂寞,激发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
在整首诗中,诗人多次提到“见佛即慰存”,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渴望和信仰。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安宁。而这种信仰和追求,也成为了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中的一些意象如“海天流日夜”、“挑破黄金盆”、“阶树定猿守”等,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通过这些意象,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诗人对佛教的热爱和对修行的追求。它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