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宫寂寂俯中流,四望风烟入早秋。
赤日浮光摇海树,青山倒影射江楼。
梵钟渔笛时相和,去鸟归云各自由。
清兴每从方外得,不因尊酒重淹留。
【注释】
海珠寺:在广东广州,建于唐代。登眺:远望。花宫:指海珠寺,花宫是其别称。寂寂:安静的样子。俯中流:俯瞰江水。四望:四面眺望。风烟:风和云彩。入早秋:似进入深秋。赤日:红日。浮光:阳光浮动。摇:晃动。海树:海浪中的树木。青山:青翠的山。倒影:反射在水中的影子。射:投射。江楼:江边的楼台。梵钟:寺院里敲钟的声音。渔笛:渔船上的笛声。时相和:有时相合,有时不和。去鸟归云:飞走的鸟,归来的云。各自由:各自自由,无拘无束。清兴:清新的兴致。方外:佛教用语,指佛教徒。重淹留:长时间逗留。
【译文】
花宫静静地看着中流,四面眺望着风和云彩。
太阳在海面上升起,把海浪摇晃得如波光闪烁。
青山的倒影映在江面上,渔舟上传来梵音与笛声。
飞走的鸟,归来的云,它们都各行其道无拘无束。
我常常从这清雅之中获得灵感,并不因为酒而耽误行程。
【赏析】
本诗写于诗人被贬岭南期间,描绘了岭南的山水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花宫寂静俯中流,四望风烟入早秋。”首句开门见山,点出“花宫”即海珠寺。海珠寺建于唐代,位于珠江口内伶仃洋口,为广州市著名古刹之一,因寺内花木丛密,故名花宫。“花宫寂寞俯中流”,以花宫之静来衬托其周围环境之动。“花宫”二字,点明了题中“花”字,又写出了海珠寺的幽僻,使人感到宁静、肃穆的气氛。“四望风烟入早秋”,诗人放眼四周,只见风烟迷蒙,景色入秋。这里的“四望”,既指远望,又暗含近观之意;既指环顾四周,又暗含有意观察之意。这里,诗人将花宫所处的环境写得非常优美,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心情。“风烟”二字,使读者联想到那袅袅炊烟,以及那缭绕的云雾,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入早秋”三字,则使人感受到一种秋天的气息。
“赤日浮光摇海树,青山倒影射江楼。”第二联,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海上风光图。“赤日浮光摇海树”,一个“摇”字,写出了阳光下海浪动荡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赤日”指红日,“浮光”指阳光浮动的样子。“摇”字用得好,既写出了阳光下海浪动荡的景象,又给人以美感。同时,“摇”字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青山倒影射江楼”,一个“射”字,写出了青山倒影映入江水中的情景,给人以美的享受。“青山”指的是江岸的青山,“倒影”指的是青山在水中形成的影像。在这里,“射”字不仅写出了青山倒影映入江水中的情景,而且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梵钟渔笛时相和,去鸟归云各自由。”第三联,描写的是一幅优美的山林风景画。“梵钟渔笛时相和”,一个“和”字,既写出了僧人敲钟打鱼人吹笛子时和谐相处的景象,又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去鸟归云各自由”,一个“自”字,既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又写出了云朵随风飘动的自由自在。“自由”两字,既写出了鸟儿、云朵的特点,又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清兴每从方外得,不因尊酒重淹留。”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清兴”,是指清新的兴趣或兴致,这里指的是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方外”,原指佛教徒所说的佛家以外的地方,这里指世俗之外的世界。“不因尊酒重淹留”,意思是说,虽然有好酒,但不会因此耽误行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诗人通过对海珠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