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坛暮雪尽,月出禁门西。
地静鸣珂碎,沙寒簇仗低。
台官移斗柄,卫士扫云梯。
遥识龙文气,争传法驾齐。
西天门候祀
瑶坛暮雪尽,月出禁门西。
地静鸣珂碎,沙寒簇仗低。
台官移斗柄,卫士扫云梯。
遥识龙文气,争传法驾齐。
注释:
- 瑶坛:指祭祀用的祭坛,通常设在皇宫内或者重要的场所。
- 暮雪尽:形容傍晚时分的大雪已经完全融化。
- 月出禁门西:月亮从皇宫的西门升起。
- 地静:地面上的积雪已经清理干净,地面变得平整。
- 鸣珂碎:指马蹄声在寂静的地面上回响,发出清脆的声音。
- 沙寒:描述沙地寒冷的情况。
- 簇仗低:形容仪仗队排列整齐,但因为天气寒冷而显得稍微有些弯曲。
- 台官移斗柄:古代天文学中,斗柄指向的方向代表时间,因此“台官”可能是指负责观测天文的官员。
- 法驾齐:形容皇帝的车驾整齐一致,没有混乱。
译文(英文版):
The snow has melted, the moon rises from West Gate.
With the ground cleared, the horses sound echoes.
The cold sand, the low formation,
Recognizing the dragon’s aura, they spread the message.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夜晚景象。首句”瑶坛暮雪尽”就设定了整个场景的背景——一个大雪初歇的夜晚,瑶池之边的祭坛上已经没有了积雪。接下来,”月出禁门西”则展现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场景,月亮从皇宫的西门缓缓升起,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第二联”地静鸣珂碎,沙寒簇仗低”进一步描绘了这个场景的细节。”地静”意味着地面已经被清扫得非常干净,没有留下任何杂物;”鸣珂碎”描述了马蹄声在安静的地面上产生的声音,虽然听起来清脆悦耳,但却也透露出一种寂静的氛围。”沙寒”则形容了沙地上的低温,使得仪仗队的旗帜和队伍都显得稍微有些弯曲。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夜晚的气氛,还能够让读者对这个场景有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两联则转向了对人物的刻画。”台官移斗柄”描绘了负责观测天文的官员正在忙碌着调整仪器,他们的动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规律。而”卫士扫云梯”则描绘了宫廷守卫们正在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以确保皇帝的安全出行。这两联不仅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严谨有序,也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重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庄严的夜晚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严谨有序和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