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归不待月,二子共登台。
天地划然皎,山河相荡回。
虫鸣崖底叶,雁影掌中杯。
为问山阴客,还能棹雪来。
王豸使既返东,月皎升乃与李曹二子径觞吹台之巅,口占柬黄子
王归不待月,二子共登台。天地划然皎,山河相荡回。
虫鸣崖底叶,雁影掌中杯。为问山阴客,还能棹雪来。
诗句释义与赏析
“王归不待月”:“王归不待月”表达了诗人对于王豸使归来的期待与喜悦。在古代文化中,月亮常常象征着团圆、美好和期待,因此使用“不待月”来形容王豸使的到来,暗示了其重要性和期待之情。
“二子共登台”:这里的“二子”可能指的是王豸使及其友人或随行的人,而“共登台”则描绘了一幅共同欣赏明月、饮酒作乐的欢乐画面。通过这种描述,诗人传达出一种集体活动的温馨和友谊的美好。
“天地划然皎,山河相荡回”:这句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其中,“天地划然皎”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的广阔景象;“山河相荡回”则通过动态的描写,表现出月光照耀下的自然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
“虫鸣崖底叶,雁影掌中杯”:这句诗以虫鸣和雁影作为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其中,“虫鸣崖底叶”形象地描绘了秋夜虫鸣的声音和树叶随风摇曳的场景;而“雁影掌中杯”则用夸张的手法,将飞雁的影子比作手中的酒杯,展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卷。
“为问山阴客,还能棹雪来”:这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其中,“山阴客”可能指的是居住在绍兴山阴的一位友人或文人;“棹雪来”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位友人乘船在雪中行走的情景。通过这种描述,诗人传达出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其到来的期待。
结语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