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酌汝池莲红,今年酌汝黄菊丛。
秋风飒飒吹枯蓬,飘转向西忽复东。
世情敬贵不敬贤,黄金不多人不怜。
如脂白玉隐在璞,孰肯剖致君王前。
白河马归玄雁起,南阳宾客梁园比。
送君高歌枚子篇,修竹团栾夹池水。
【解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在与友人分别之际,以送别为题,写其离别之情。此诗的起首二句是写去年秋天与友人一起赏菊的情景;三、四句描写秋风扫落枯蓬,飘转西东,比喻人生道路的变化无常,世事的人情冷暖;五、六句写世情之重,富贵不贵贤才,而黄金又少人不怜,比喻人才被埋没,不被重用;七八两句比喻贤能之人就像隐在璞中的脂白玉,而一般人又不肯剖取献给君主;最后两句写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对朋友的殷切希望。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答案】
再送沈生
去年酌汝池莲红,今年酌汝黄菊丛。
秋风飒飒吹枯蓬,飘转向西忽复东。
世情敬贵不敬贤,黄金不多人不怜。
如脂白玉隐在璞,孰肯剖致君王前。
白河马归玄雁起,南阳宾客梁园比。
送君高歌枚子篇,修竹团栾夹池水。
译文:
去年我们曾同饮汝州的池塘中那盛开的红莲,今年我们又在汝州菊丛间相聚。
秋风萧瑟,吹落了蓬草,飘转西东不定。
世间的风气只看重尊贵的人而不重视贤能的人,因为黄金数量不多而人们也不爱惜。
就像玉中的油脂隐藏在未雕琢的玉块之中,谁又会把它剖开献给君王呢?
白河一带战马归来,玄鸟南飞,洛阳的宾客和梁苑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送别之时,我唱起《楚辞》,抒发自己的志向,清幽的竹林环绕着水池。
赏析:
此诗以赋体为主,兼有比兴手法。全诗分四段。开头两联先写去年与友人在汝州池畔饮酒赏菊之事。“去年”“今年”点明时间之久,“酌汝”二字则表明二人交情非同一般。“红”与“黄”二字又暗示两人年龄相仿,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红”“黄”二字还暗寓着二人性格的不同——一个豪放不羁,一个温文尔雅。一、二句中“红”与“黄”字的使用也颇具匠心,它不仅暗示了两人年龄相同,而且暗示了他们性格的不同,即一个是豪放不羁,一个是温文尔雅。这一句还暗含了两人性格上的互补性:豪放者往往温文,温文者往往豪放。这样,两人的性格就通过两个色彩不同的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接着,作者便将笔墨由人事转向自然界:秋风飒飒地吹落了蓬草,使它们飘转西东不定。这一景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生道路的变幻无常。同时,秋风又象征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它使那些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的浮萍失去了依靠,从而表现出了人生的孤独寂寞。这一景象不仅揭示了人生的艰辛,而且暗示了世事的无情。接下来,诗人又运用了一个比喻:“世情敬贵不敬贤”,这既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现实的看法。在这里,“世情”指世俗的人情,“贵”与“贤”都是指人的品德、才能,但“贵”是指受社会推崇的人的品德、才能,而“贤”则是指在品德、才能方面超越一般人的人。显然,“世情”一词所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然而诗人却只用了四个字就将它概括了出来,这既表明了他对于这种现实的深刻理解,也显示了他的简洁明快。紧接着,诗人又用了一个比喻:黄金不多而人们又吝惜它。这里所说的“黄金”实际上指的是财富、权位等可以使人显荣耀的东西。这一比喻既揭示了社会的现实,也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现实的深刻认识。但是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他进一步用了一个比喻:“如脂白玉隐在璞。”这个比喻既揭示了白玉的价值高于璞石的道理,也暗示了只有经过琢磨才能显出价值的道理。同时,这个比喻也暗示了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核心所在。这里所写的“玄雁”实际上是指代诗人本人。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玄雁比作自己,表达了自己对于知己的珍爱之情。而“孰肯剖致君王前”则更是直抒胸臆,明确地告诉世人:我是不会把自己献给君王的!这一结尾既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俗礼法的蔑视,也表明了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则是对全诗内容的总结。这里所说的“修竹”指的是竹子的修长挺拔,“团栾”则是形容竹子紧密相连的样子。“夹池水”则是指清澈的池水。这一形象地描绘既赞美了友人的人品,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同时它也暗示了自己渴望过一种洁身自好的生活。
这首诗以赋体为主,兼用比兴手法,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第二段的第一句,写去年和今年分别时的情况;第二段的第二、三句写秋风吹落蓬草,使之飘转不定;第三段写世态炎凉,富贵不敬贤才;第四段写朋友对自己十分珍惜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