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色晴分映远空,野棠笼翠故山中。
葡萄只道骄秦尉,扶荔曾闻筑汉宫。
鸿雁影沉沧屿月,鹧鸪啼咽绿杨风。
歌尘不惹千秋恨,赢得高台挂夕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词,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然后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及艺术手法等,最后分析其效果和影响。答题时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指出本诗的三要素(内容、情感、主旨),第二步是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赏析,第三步是将这三要素与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越台”一题,《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解厄传》载:“楚相孙叔敖为子取名‘期’,曰:‘使汝期而正中矣。’期年,遇大市,期日而得宝剑。”又《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内自行过》载“范蠡进谏越王说:‘……夫为人君而不知乘机以图霸业之业者,则失人而自困也。臣闻越王勾践有养士之德,不忘会稽之耻,欲北游于齐、晋,西见秦、楚之王,愿献苦丁茶,以解马足之病。’越王乃使人致书于秦王曰:‘寡人之国有弊邑文台,雄不遨游,丽靡窈窕,长百丈,高千尺,下临江河,上建华观,桐柏竹片以为椽,刻镂文章以为楹,重轩流丹,壁带山荣,绮疏绣连以青缘;雕琢刻镂,曾无佳处。’秦王见书而恶焉,曰:‘此越之左道惑吾主也!’于是谢罪而去。后秦王复遣五都使者求剑于越王,越王乃献之。”据此可知,“海色晴分映远空”一句,即指越王勾践献剑之事。诗人以此开篇,既表明了对历史上这一事件的关注,又暗含了自己对此事件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越王勾践的敬佩之情。
第二联紧承上句,由越台引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葡萄只道骄秦尉”一句,典出《史记·李斯列传》:“秦始皇既立,并海内,高三皇之极,穷百姓之望。南取百粤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这里用李斯比喻那些在越台上的权贵们,讽刺他们只懂得享受,不懂得报效国家。“扶荔曾闻筑汉宫”,典出于《汉书·张骞传》:“(汉武帝)使骞将人马众往西域。……骞在大夏地积十年,竟得通西域道,通大夏安息,自难水入海,而始居敦煌。”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汉武帝开拓疆土、平定边疆的赞颂之情。
第三联“鸿雁影沉沧屿月,鹧鸪啼咽绿杨风”,承接上联,由越王的典故转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鸿雁影沉沧屿月”,典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客绘言,功在翻像,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英辞润彩,理扶质干。尽奇而不失情,玩华而不坠实。虽离辞而义周,终一篇而思畅。”“鸿雁影沉沧屿月”,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借鸿雁、明月的美景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和无奈。“鹧鸪啼咽绿杨风”,典出《乐府诗集·江南曲》:“江陵寒食时观赏橙黄橘绿花烂熳,春风吹绿柳,时雨润芳草。”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面对现实而产生的无奈之情。
第四联“歌尘不惹千秋恨,赢得高台挂夕风”,“歌尘”一词出自《旧唐书·音乐志上》,指歌舞表演时尘土飞扬的景象。《旧唐书·音乐志上》引蔡邕的话说:“今舞曲所以准八音而行九律者,以律吕和阳律阴调也,故舞者著节鼓拍,以次伐羽,扬干戚于列位,动体变于微茫,非直娱心意而已也。”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高台之上,却无心欣赏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而是把这一切视为过眼烟云,毫不在意。诗人的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念,又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认识。
【答案】
【参考译文】
海色晴朗映照远空明,野棠树丛掩映着故山中。
葡萄藤只道骄横欺秦尉,扶荔树曾听说筑汉宫。
鸿雁影沉映沧屿月,鹧鸪啼咽伴绿杨风。
歌唱尘埃不染千年恨,高台之上挂着夕阳光。
【注释】
越台:古台名。《太平寰宇记》卷128引《越绝书》:“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筑成高台。”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筑成高台,后来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退守于此。
晴分:晴分,晴天。
翠:翠绿色
笼:笼罩
故:曾经
骄:傲慢
秦尉:秦国的官员
筑汉宫:建造汉朝的宫殿
沧屿:大海中的岛屿。
鹧鸪:鹧鸪鸟叫声
歌尘:歌声飘荡
千秋恨:千古之恨(悲愤)
赢: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