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西樵山峰七十二,巃嵷削天出平地。金瓯山势蜿蜒开,盘互其中四十里。
校书题破青山色,留得游人供宿醉。露氅风瓢结伴行,为向层峦旷盈视。
春当二月花气迎,拂林低霭如有情。丹梯远接翳门上,夹道草色春风生。
此山由来岭外奇,不到山中迥不知。黄云孤逦擎仙掌,沧海光涵浴日池。
上为云屏玉峙,七星浮黛以蔽亏。下为喷玉飞帘,千山溅雪而寒漪。
石梁倒挂明珠玑,素涛飞舞双白螭。中峰遥接天柱眉,雷坛火盖多累垂。
鸡声鸣午云间出,桃花流水何参差。仰天长啸振衣立,大科小科如拱揖。
洞拂蓬莱叠锦张,石绽芙蓉空翠湿。相传乌利炼金砂,银井留丹覆绛霞。
又传紫姑服日华,素烟玉女明三花。群真遥来聚窟宅,遂令窅窱成幽遐。
孤怀寂寂松风石,搔首林皋如夙昔。夕阳佳色款荆扉,春送香风生两腋。
【解析】
(1)此诗为作者游览西樵山后所写。
①“昔闻”“巃嵷削”:诗人以前就听说西樵山峰高耸入云,突兀峥嵘,十分险峻。
②“盘互”:曲折盘旋。四十里:形容山势的险峻和山路的崎岖。
③“校书题破青山色,留得游人供宿醉。”:指唐代诗人杜甫在《同诸公登岳阳楼》中“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中的“青山”和“宿醉”。杜甫曾在西樵山作过一首诗,题为《题西樵山》。
④“露氅风瓢”:指杜甫《题西樵山》:风卷地百尺,飘洒如长鞭。
⑤“层峦旷盈视”:意即登上山顶,放眼四望,群峦叠翠,尽收眼底。
⑥“春当二月花气迎,拂林低霭如有情。”:春风迎面扑来,吹拂着树林里的树梢,轻轻的云雾弥漫于林间,似乎有某种感情。
⑦“丹梯远接翳门上,夹道草色春风生。”:沿着一条红色的楼梯直通山顶,夹道两侧的绿草覆盖着大地,仿佛春天的气息从这绿油油的草地上吹来。
⑧“此山由来岭外奇,不到山中迥不知。”:这西樵山自古以来就是名山大川,可是人们很少到它里面去探险,所以对它并不了解。
⑨“黄云孤逦擎仙掌,沧海光涵浴日池。”:黄云朵朵,直插霄汉,犹如擎起一座仙掌;大海波光粼粼,好像浴过太阳的碧玉盆。
⑩“上为云屏玉峙,七星浮黛以蔽亏。”:上面是云彩像屏风一样屹立,七颗星子点缀在云霞之中,掩映着它的光辉。
⑪“下为喷玉飞帘,千山溅雪而寒漪。”:下面像瀑布一样飞泻而下,水花四溅,如同千万片雪花在湖面上翻腾着、荡漾着。
⑫“石梁倒挂明珠玑,素涛飞舞双白螭。”:石桥倒悬,如同一串明珠;白色的波浪翻飞着,两条蛟龙在水中翻滚。
⑬“中峰遥接天柱眉,雷坛火盖多累垂。”:中峰高耸,直插云霄,与天际相接;雷坛火盖高耸,宛如被风吹动的垂链。
⑭“鸡声鸣午云间出,桃花流水何参差。”:鸡叫时,云从天上飘下来,阳光照耀下的桃花随着流水飘动着。
⑮“仰天长啸振衣立,大科小科如拱揖。”:仰天长啸,振衣而立;拱手行礼,恭敬有加。
⑯“洞拂蓬莱叠锦张,石绽芙蓉空翠湿。”:洞口像蓬莱仙境一般,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石头上像绽开的莲花一样洁白晶莹,显得十分美丽。
⑰“相传乌利炼金砂,银井留丹覆绛霞。”:传说这里曾有人炼制黄金和美玉,银井里留下了丹药,使得整个山体都笼罩在红色云霞之中。
⑱“又传紫姑服日华,素烟玉女明三花。”:传说这里的居民都是穿着素净的衣服,面容姣好的女子,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神奇的光芒,使人感到神清气爽。
⑲“群真遥来聚窟宅,遂令窅窱成幽遐。”:一群仙人从远方而来,聚集在这里,于是这座山就成了一个幽静的世外桃源。
⑳“孤怀寂寂松风石,搔首林皋如夙昔。”:孤独的心情,寂寥的心境,只有那松涛、山石陪伴着我;抬头仰望天空,心中感慨万分,仿佛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㉑“夕阳佳色款荆扉,春送香风生两腋。”:夕阳西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春风送来阵阵芬芳,使人陶醉不已。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诗人正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了权臣杨国忠。他怀着对朝廷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离开京城来到粤北西樵山游览。他在游览过程中写下了这首咏西樵山的诗作。全诗共八十六句,每一句皆押韵,且句数不拘平仄律诗格式。
此诗开篇就写西樵山的险峻。诗人以“巃嵷削天出平地”、“金瓯山势蜿蜒开”、“盘互其中四十里”三句描绘出了西樵山的高峻陡峭,气势恢宏。接着诗人又通过校书台前青山之色以及游人在山顶的住宿体验来进一步衬托山之高峻。
第二联诗人把视线转向了山下。诗人以“露氅风瓢结伴行”描绘下了山后的景色。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下的景色之美。
第三联诗人又回到了山顶。此处诗人以“为向层峦旷盈视”来描写山的景色。诗人在此处用“旷盈视”来形容自己对于山顶景色的无限向往之情。
第四联诗人以“春当二月花气迎,拂林低霭如有情”来继续渲染山顶的景色之美。诗人以春天的花木来衬托山顶之景。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木的活泼可爱之态。
第五联诗人继续描写山顶景色。诗人以“丹梯远接翳门上,夹道草色春风生”来描绘山顶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远眺的手法写出了山顶景色的壮阔之感。
第六联诗人又回到了山下。诗人以“此山由来岭外奇”,继续抒发自己对于山顶之景的喜爱之情。诗人在此以感叹的语气写出了自己对于山顶之景的喜爱之情。
第七联诗人又回到了山顶。诗人以“黄云孤逦擎仙掌,沧海光涵浴日池”来继续描述山上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上的景色之美。
第八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上为云屏玉峙,七星浮黛以蔽亏”来描写山顶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顶景色之美。
第九联诗人又回到了山下。诗人以“校书题破青山色,留得游人供宿醉”描写了山下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之手法写出了山下景色之美。
第十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露氅风瓢结伴行,为向层峦旷盈视”来继续描述山顶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描写出了山顶景色之美。
十一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春当二月花气迎”来描述了山上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木之美。
第十二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为向层峦旷盈视”来表达了诗人对于山顶景色的喜爱之情。诗人在此以感叹的语气表达出了对山顶景色的喜爱之情。
第十三联诗人又回到了山下。诗人以“仰天长啸振衣立,大科小科如拱揖”来描写山下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描写出了山之壮观之美。
第十四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石梁倒挂明珠玑,素涛飞舞双白螭”来描述了山顶上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了山水之美。
第十五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中峰遥接天柱眉,雷坛火盖多累垂”来描述山上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之高大雄伟之势。
第十六联诗人又回到了山顶。诗人以“鸡声鸣午云间出,桃花流水何参差”来描写山顶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上景色的美丽之状。
第十七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仰天长啸振衣立”来表达了诗人对于山顶景色的喜爱之情。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描写出了对山顶景色的喜爱之情。
第十八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大科小科如拱揖”来描写山顶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之高大雄伟之势。
第十九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洞拂蓬莱叠锦张,石绽芙蓉空翠湿”来描述山上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之美丽之状。
第二十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相传乌利炼金砂”来描述了山上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之美丽之状。
第二十一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银井留丹覆绛霞”来描述了山上的景色之美。诗人在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之美丽之状。
第二十二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又传紫姑服日华”来描述了山上的景色之美。诗人以此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之壮阔之境。
第二十三联诗人再次回到山顶。诗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