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湿藕花香,花折藕丝长。
岂无凫与雁,不似锦鸳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诗歌的意思,再结合题干的注释、重点词进行翻译,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不要出现错译、漏译、多译等现象,还要注意译出诗句中的典故及诗人的感情。
诗中“塘上行”是地点名词,“塘”指的是小池塘;“上”是方位名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方向,即在池塘的上方。“露湿藕花香”是写景,描写荷花盛开的情景。“露湿”写出了天气之晴好和空气之新鲜,以及荷花盛开时的香气。“花”指荷花,“湿”表明露珠还挂在花瓣上,可见荷叶之大,荷花之多。“香”指荷香,“露”则说明此时为清晨日出时分,正是荷花开放的时刻。“花折藕丝长”是说荷花凋谢后,荷叶上的茎折断,留下了长长的细丝,这是对荷叶的一种形象的描绘。“岂无凫与雁”是说难道没有鸳鸯呢?“凫”指野鸭,“雁”指大雁,“岂”就是“怎么”,“有”表示存在,“不似锦鸳鸯”是指鸳鸯比它俩更加美丽。“锦”形容鸳鸯的颜色艳丽。“鸳鸯”是水鸟,“不似”意思是比不上。
【答案】
塘上行
露湿藕花香,花折藕丝长。
岂无凫与雁?不似锦鸳鸯。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荷花盛开的景象。第一联“露湿”二字点出了时间是清晨日出之时,“花折”二字描绘出了荷花凋谢的情景,而“藕丝长”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荷叶的特征。第二联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鸳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岂无凫与雁?”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鸳鸯之美的喜爱。“不似锦鸳鸯。”则进一步强调了鸳鸯之美胜过了其他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