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泬以穹,后土漠以广。
善恶虽万殊,报施终不爽。
大人知至道,日鉴于既往。
嗟彼盲瞆徒,逐物空鞅掌。
【注释】
皇天:天空。泬(jué)以穹,空廓而高远。后土:土地。漠以广,广大无边无际。善:好。恶:恶。万殊:众多。报施:报应、报答。爽(shuǎng):不偏不倚。知:了解。至道:最高的道德准则。日鉴:每天的反省。既往:已经过去的事。盲瞆徒:指不明事理的人。逐物:追名逐利。空鞅掌:没有收获。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在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至道”、“良知”的追求和向往。
前两句写天地之大,万物之盛。这两句话是全诗的引子,为下面的议论作了铺垫。天地广大无垠,万物生机勃勃,然而人们却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这个道理,因而导致种种矛盾和不幸的发生。
第三句“善恶虽万殊”承接上文,指出虽然人们对善恶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即都是要受到报应的。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善”与“恶”进行对照,说明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要受到惩罚或报偿的。
“报施终不爽”,是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道理。这里的“不爽”指的是公正无私,毫无偏私。诗人认为,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邪恶的人,他们的报应终究不会偏离公平公正的原则。
接下来四句“大人知至道,日鉴于既往”,“嗟彼盲瞆徒,逐物空鞅掌”,诗人开始发表自己的议论。他认为那些明智的人能够认识到最高的道理,他们每天都在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而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则总是被名利所驱使,追逐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道德修养。
最后两句“盲瞆徒,逐物空鞅掌”是对前面四句的概括总结。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把那些愚昧的人比作盲人,把他们追逐名利的行为比作手中紧握的财物。在这里,诗人表达了他对这种人的鄙视和反感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天地、善恶、报应等问题的阐述,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名利的追求不屑一顾的态度。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并存的复杂现象,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