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香难救欲沉舟,虏气昏昏暗九州。
今日鲁连真蹈险,它年江统浪含愁。
馀生未了东还计,即死能忘北向雠。
地下欲从行在所,海陵朝撼朔风秋。

【注释】

瓣香:指拜谒祠堂时的献花祭品。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魏国人。秦赵交战时,秦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魏,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但被张仪所阻,未发兵。赵平原君与鲁仲连相约,若魏王听从其言,则鲁仲连将杀晋鄙;不听,则将赴东海而死。后平原君以五城封之。江统:字士龙,东汉末年蜀人。汉末黄巾起义爆发,他上书劝谏皇帝,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得罪当权者,遂隐居不仕。后来,曹操派人请他去当官,他坚决不去,于是便隐居在成都的草堂里。海陵:今江苏泰兴县。朔风秋:秋风萧瑟,寒意侵人。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对那些为国尽忠而死于敌人的大臣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壮。

开头两句,诗人回忆了当年自己在大忠祠奉和友人西涯先生(名不详)韵律的情形。当时自己虽然虔诚地献上花瓣,但无法挽救国家灭亡的命运。这两句是写自己为国家尽忠却无力挽回危局的感叹。“虏气昏昏暗九州”,用《左传》中“楚子使申舟聘于齐,反不入,杀之”的典故,暗喻敌人的强大和自己国家的弱小。“今日鲁连真蹈险,它年江统浪含愁。”这两句是诗人对当年鲁仲连和江统的行为进行赞赏和怀念。鲁仲连曾为燕昭王设计刺杀奸臣郭开,自己却因此遭到囚禁,但他仍然坚持信念,最后成功脱身;江统也曾多次上书劝谏皇帝,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远离朝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英雄的深深敬仰之情。

第三句“馀生未了东还计”中的“馀生”指的是诗人自己的生命。这句是说自己还没有实现当初东归的计划,心中充满遗憾。“即死能忘北向雠”,意思是即使死去也忘不了敌人的仇恨。“雠”在这里指的是仇敌。这句表达的是诗人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接下来的四句是诗人对自己死后的安排。“地下欲从行在所”的意思是死后希望埋葬在故土,也就是自己的家乡。“海陵朝撼朔风秋”则是说希望死后的墓地能够经受住海陵城的秋风秋雨的洗礼。这里的“行在所”是指南宋朝廷所在的临安(今杭州)。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总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生死观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敌人的深深仇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