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踪迹隔江湖,冉冉春愁寄绿芜。
北望京华常傍斗,东来舟楫又经吴。
鹅湖鹿洞今何梦,瀛水蓬山旧有途。
我忆麓堂心更切,临书翻愧一言无。
【注释】
几年:指作者和尹吉士舜弼分别的时日。踪迹:足迹,这里代指行踪。隔江湖:隔着江湖。冉冉:慢慢。春愁:春天的忧愁,这里泛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寄绿芜:寄情于荒芜的田野。北望:向北远望。京华:京城,即汴梁(今河南开封)。常傍斗:常常靠近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斗星在斗宿,斗宿位于北方)。东来:向东航行。舟楫:船桨。又经吴:再次经过吴地(即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
鹅湖:在江西上饶市西南,是陆游诗中经常提及的地方。鹿洞: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是朱熹讲学的场所。今何梦:现在还有梦境吗?瀛水:瀛洲水,传说是海神之水,蓬莱三座仙山之一。蓬山:蓬莱山上的一座仙山。旧有途:过去有人走过的道路。
我忆:回忆。麓堂:指张栻,字南轩,南宋理学家,因居长沙城南的岳麓山而被称为麓堂先生。心更切:心里更加急切。临书:面对书籍。翻愧一言无:惭愧自己说不出一个字来。
【赏析】
这首送别诗作于淳熙八年(西元1179)二月。当时陆游正为入蜀抗金而四处奔走,与朋友尹吉士舜弼相别后,写下了这首送别之作。全诗四句,每句七言,韵脚相同,押韵严谨。首二句写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次二句写别后的思念,最后两句表达对友人的勉励及惜别的深情。
首句“几年踪迹隔江湖”,用夸张之笔,表达了自己和尹吉士分别已久。第二句“冉冉春愁寄绿芜”则进一步渲染了自己对故土的深切思念。第三句“北望京华常傍斗,东来舟楫又经吴”,则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第四句“鹅湖鹿洞今何梦,瀛水蓬山旧有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于未来重逢的期待。尾句“我忆麓堂心更切,临书翻愧一言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自己的无奈之情。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却并非单纯的送别诗。它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真挚友谊,也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它也揭示了南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们的彷徨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