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观山到此中,西来云影接南峰。
千年洞在无眠鹿,却忆多情少鹤翁。

《庐山览秀四咏·慕莲》是明代著名诗人邵宝所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高洁的人格追求。诗中“曾与观山到此中”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而“西来云影接南峰”则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首句“曾与观山到此中”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深情厚意。这里,“观山”不仅是对庐山的直接指代,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到此中”则强调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感情。这种情感不仅仅是简单的欣赏,更是对庐山精神的一种追求。

次句“西来云影接南峰”则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涵。这句诗以“西来云影”为引子,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南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接南峰”也暗示了庐山的险峻和高耸,给人一种震撼感。

第三句“千年洞在无眠鹿”则是对庐山另一重要景观——千佛洞的描写。这里的“千佛洞”不仅指的是实际存在的洞穴,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转。而“无眠鹿”则增添了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氛围,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一句“却忆多情少鹤翁”则是对庐山人文景观的回顾。这里的“鹤翁”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文人雅士,他们在庐山留下了许多佳作,使得庐山不仅仅是一座自然山岳,更是文化的象征。

《庐山览秀四咏·慕莲》通过对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