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事阑珊气候分,雷声忽向枕边闻。
隔墙疑是邻烧竹,入耳惊为野聚蚊。
启蛰不应先夏令,警聋似欲破酋氛。
刘家父子多同异,传志灾祥说正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除夕闻雷”:在除夕的夜里听到雷声。

译文:岁末时节,天气渐冷,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雷声。隔着墙,好像邻居家里烧竹子似的。入夜后,耳朵里听到的是野蜂嗡嗡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除夕之夜听雷的诗。诗人以“雷”起兴,先写除夕之夜听见雷声,再由雷写到竹木燃烧,最后又写到野外蚊飞。全诗从听觉的角度写除夕之夜的所见所闻,生动地表现了除夕夜的气象、气氛和人们的心情。

【答案】

①岁事阑珊气候分,雷声忽向枕边闻。

译文:年终岁末,天气渐渐冷了,忽然听到窗外传来雷声。

赏析:

首句交代时间(除夕)和地点(家中),点明“闻雷”的缘由;二句承上启下,写出“雷”的特点(忽然)及“耳”的反应。

②隔墙疑是邻烧竹,入耳惊为野聚蚊。

译文:隔着墙好像邻居家燃放爆竹,入耳却原来是野蜂聚集。

赏析:三、四句,诗人由雷声而想到竹木燃烧,进而想到野外蚊飞,由远而近,层次分明,富有生活气息。

③启蛰不应先夏令,警聋似欲破酋氛。

译文:惊蛰节气不应该提前,仿佛要打破那闭塞的氛烟。

赏析:此联用典,“启蛰”即惊蛰,指春雷始响。《春秋》中说:“夏至而阴气萌生,冬出而阳气伏藏”。惊蛰正是阴阳交会之时,所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雷乃发声”,但诗人却说“不应先夏令”,意即此时应让万物蛰伏,不要过早惊动它们。

④刘家父子多同异,传志灾祥说正纷。

译文:刘氏父子对于灾祥之说见解各异,说法很多。

赏析:刘氏父子即东汉刘歆及其子刘秀、刘钧等,他们对于灾异的说法颇多歧见。“传志”、“正纷”表明他们对于灾祥之说争论不休。

⑤这首诗以除夕闻雷为题,实为咏物诗。诗人以雷为媒介,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气和希望的境界中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