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近十载,独向山中居。
横琴弹古调,曲短意有馀。
徵声清以厉,宫声宽以纡。
纷纷渔与樵,杂听满庭除。
相视而错愕,识者为踌躇。
岁晏江天寒,霜落林叶墟。
下堂拜明诏,佩此南宫书。
南宫路不远,此别意何如。
所恨琴声希,不能感樵渔。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南京礼部回视绾州十年的总结。首联点明“重自感愧”的原因,二联写诗人独居深山弹琴,抒发情怀,五、六句描写山林中的生活和樵渔们听琴的情景,七、八句写对琴声的理解,最后两句表达离别的惆怅,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以琴声为主题,通过琴声抒发自己的感慨。
【答案】
独向山中居(这十年来);横琴弹古调,曲短意有馀(弹奏着一曲古老的乐曲):徵声清以厉,宫声宽以纡(音节清亮而有力,音调宽广而有情致);纷纷渔与樵,杂听满庭除(渔人、樵夫们聚在一起,听着琴声);相视而错愕,识者为踌躇(大家互相看着,惊愕不已,有人因此而犹豫不决);岁晏江天寒,霜落林叶墟(岁末江水寒冷,树林上霜雪覆盖);下堂拜明诏,佩此南宫书(跪拜接受朝廷的命令,佩戴着这份来自南宫的书信);南宫路不远,此别意何如(去往南宫的路并不遥远,这次的离别,您心里可有遗憾?);所恨琴声希,不能感樵渔(只恨我的琴声稀少,不能感动那些渔樵之人)。赏析:“一应近十载,独向山中居。”这两句交代了诗人回乡的时间及原因。十年间,他独自住在山中,远离了尘嚣,过着隐居生活。“横琴弹古调”,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苦闷。“曲短意有馀”,说明诗人的琴艺高超,琴声虽短却意味无穷,耐人寻味。“徵声清以厉,宫声宽以纡”一句,用比兴手法,把琴声分为徵声和宫声两种类型。“徵声”是指激越高昂的声调,“宫”则指柔和流畅的声调。诗人用这两种不同的琴声比喻琴曲内容,分别表示出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委婉细腻的感情。“纷纷渔与樵,杂听满庭除”两句,写琴声传到了山中的渔民和樵夫那里。他们聚拢在一起聆听琴声,有的还为之动容。这里既写出了诗人琴声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寂寞与无奈。“相视而错愕,识者为踌躇”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处境。听到琴声,渔夫和樵夫都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识”字用得巧妙,不仅表明自己是一个隐士,而且表明他并非一般的隐士,而是有着高尚品德的人。“岁晏江天寒,霜落林叶墟”,写诗人辞官归隐后,年关将至,天气转凉,树叶凋零的景象。“下堂拜明诏,佩此南宫书”,写诗人辞官回家后,接受朝廷的任命,佩戴着朝廷的信物——南宫的书。这一举动,使诗人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南宫路不远,此别意何如?”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家乡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他感到无比荣幸;另一方面,他又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和朋友。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诗人无法平静地面对眼前的离别。“所恨琴声希,不能感樵渔”,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之情。他感到遗憾的是琴声太少,没有能够感动那些渔樵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