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千仞上,渺渺御天风。
道遇餐霞子,山回采药翁。
石楼晴复雨,野径断还通。
榻古荒苔没,庵残乱草封。
秋云半岭白,海日五更红。
恍惚闻仙乐,依稀驾彩虹。
麻姑分竹叶,玉女献芙蓉。
从此忘归路,优游四百峰。

【解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的七绝。诗人在“飞云顶”上,放眼远眺,只见群山环抱,白云缭绕,峰峦起伏,时隐时现。诗人站在山顶,心旷神怡,于是写下了这组咏怀之作。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诗人由飞云顶之高远,引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首联“振衣千仞上,渺渺御天风。”诗人站在飞云顶上,振衣一挥,直插云霄。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登上飞云顶后的豪情壮志。“渺渺御天风”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站在飞云顶上,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感受着天风拂面的惬意和快感。

第二联“道遇餐霞子,山回采药翁。”诗人又从飞云顶向下俯视,只见一位正在采药的老翁正沿着山路行走。“道遇餐霞子”表明诗人在飞云顶上已经站了很长时间。老翁采药,说明此地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山回采药翁”则表明诗人在此处已站了很久,以至于周围的山形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联“石楼晴复雨,野径断还通。”诗人继续往下看,只见一座石楼,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雨幕纷飞。野径虽然被云雾遮住,但是依然可以见到它蜿蜒延伸,通向远方。

第四联“榻古荒苔没,庵残乱草封。”诗人的视线转向山下,只见一片荒凉的景象。“榻”是指寺庙里供人坐卧休息用的床榻。“庵”是佛教徒修行的地方。诗人所见的“古床”、“残屋”,正是那些无人居住的废弃之地。

尾联“秋云半岭白,海日五更红。”诗人抬头望去,只见天空中云彩斑斓,一半是白色的。这时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

最后一联“恍惚闻仙乐,依稀驾彩虹。”诗人此时仿佛听到了仙乐,心中感到十分高兴。“恍惚”表明诗人在此刻的精神状态非常愉悦和放松。

尾联“麻姑分竹叶,玉女献芙蓉。”诗人看到眼前有一位仙女正在分发着竹叶酒,还有一位仙女正在献着新鲜的芙蓉花。“麻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之一,相传她曾分过竹子;“玉女”则是指传说中王母娘娘身边的侍女。诗人通过观察仙女们的行为,表达了对她们的赞美之情。

尾联“从此忘归路,优游四百峰。”诗人最后感慨万分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从此以后将不再留恋世间的一切,而是优游于这四百座山峰之间。”这里的“忘归路”指的是忘却一切世俗名利,而“四百峰”则是指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周边环绕的众多山峰。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无比喜爱与向往之情。全诗意境优美、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