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何处起,兹夕倍堪嗟。
不见碧云色,难禁孤月华。
客愁惊蟋蟀,乡思忽蒹葭。
谁谓天河远,翩翩汉使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秋风何处起,兹夕倍堪嗟。”“秋风何处起,兹夕倍堪嗟”两句,写诗人的所见所感。秋风起处是何处呢?是那秋高风急、月明星稀的夜空。此时此夜,诗人独自在月下漫步,不禁生出许多感慨。“不见碧云色,难禁孤月华。”两句写景,以景衬情。碧云,即碧霄,指月亮。诗人伫立在清光澄碧的天空下仰望明月,只见一轮明月挂天边。这轮明月虽然皓洁如玉,但却不能引起诗人的欣赏和欢悦。因为此时此地,诗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所以难以抑制内心的伤感。这两句中,“不见”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也表现了诗人因孤独而生发的愁苦。
“客愁惊蟋蟀,乡思忽蒹葭。”“客愁惊蟋蟀,乡思忽蒹葭。”两句诗中,诗人将情感与自然物象联系起来,通过描写自然界中的昆虫和植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前一句写蟋蟀,后一句写蒹葭,都暗含着思念家乡的意思。诗人之所以感到客愁惊蟋蟀,是因为自己身在他乡,远离故乡,而蟋蟀却能听到他深夜独坐的声响,因此感到惊恐;诗人之所以感到乡思忽蒹葭,是因为思念家乡,看到岸边的芦苇,就想到故乡的蒹葭,所以忽然想起家乡。这两句中,“惊”字、“忽”字,不仅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激动、焦虑,也表现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谁谓天河远,翩翩汉使槎。”两句诗中,诗人又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传说。天河,指银河。传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曾乘船经过黄河、长江,到达天河(今四川、云南一带)。后来人们常用“乘槎”来代称远游或求仙访道。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谁说银河那么高深,难道天上的汉使还要乘槎去取经吗?“翩翩汉使槎”,用典巧妙,意蕴深远。诗人运用典故,借以抒发自己渴望归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最后一句中,“汉使”,指传说中的仙人。这一句中,“翩翩”一词,用得十分生动形象,写出了使者乘槎飞行的轻盈飘逸,从而衬托了使者的神奇。同时,“翩翩汉使槎”,也表明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答案】
与钱惟重步月下
秋风何处起,兹夕倍堪嗟。
不见碧云色,难禁孤月华。
客愁惊蟋蟀,乡思忽蒹葭。
翩翩汉使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