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怪清秋月,难看永夜辉。
蟾蜍高不落,乌鹊暗能飞。
迷径频呼烛,惊寒骤问衣。
群公未应去,云色渐霏微。

这首诗的标题是《咏看月》,作者是唐代诗人卢照邻。

第一句:“可怪清秋月,难看永夜辉。”
注释:秋天,月亮显得特别清亮。漫长的夜晚,月光依旧明亮如故。
赏析:诗人在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夜画面后,巧妙地用“可怪”二字点出自己的惊讶之情。这里的“看月”,不仅仅是指观赏月亮,更暗示着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第二句:“蟾蜍高不落,乌鹊暗能飞。”
注释:夜深人静时,蟾蜍依然高悬空中,而乌鸦则在黑暗中自由翱翔。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界中的生物,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状态的思考。蟾蜍与乌鹊的形象,既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彷徨。

第三句:“迷径频呼烛,惊寒骤问衣。”
注释:在夜色中迷失方向时,频频呼唤火把,因为冷风突然袭来,让人不禁颤抖。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月下行走时的艰难与恐惧。火把成为了指引方向的明灯,而衣物则是抵御寒冷的屏障。这种对环境的敏感与适应,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勇敢。

第四句:“群公未应去,云色渐霏微。”
注释:众人尚未离去,天空中的云彩已经变得细密起来。
赏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不舍与无奈。尽管周围的人们还未离开,但天色已晚,云彩也开始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不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离别,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从月夜下的清辉,到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从对生命状态的探讨,到对离别的深深无奈。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