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在五岳,晚作京华游。
欲共山公醉,竹林无处求。
仙人隐声色,远思凝沧洲。
送我兰桡去,情同河水流。
【注释】:
- 潞河:今北京市通县境内的运河。
- 刘吏部:指诗人的朋友刘禹锡。
- “五岳”句:言自己一生志在五岳,而晚年才作京城游子。
- 山公:山涛,字巨源,晋朝著名政治家。
- 竹林:指东晋名士王徽之。他因与大司马桓温有隙,隐居会稽九日山。
- 仙人:指隐者,指王徽之。
- 声色:指世间名利、荣华富贵。
- 沧洲:泛指江河湖海。
- 兰桡:用木兰装饰的船桨。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公元823年秋天从潞河(即今京杭大运河)北还洛阳时写给朋友刘禹锡的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自己一生志在五岳,而晚岁才作京城游子。颔联写欲与山公醉,竹林无处求。颈联写仙人隐声色,远思凝沧洲。尾联写送我兰桡去,情同河水流。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从潞河南还赋别刘吏部”,点明此次离别的原因,即诗人由潞河北返洛阳。“从潞河”三字点出地点,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即秋天。“赋别”,是一种文体,即“辞”,这里指赠别诗。刘吏部,是指诗人的朋友刘禹锡,当时任尚书右丞。
“平生在五岳,晚作京华游。”这两句说,自己的平生志趣在于五岳,但到了晚年才来到京城。“五岳”,指中国著名的五座名山,包括华山、泰山、衡山、嵩山、恒山,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游览胜地,因此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奇山”。诗人在这里以五岳自喻其高洁的品德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晚作京华游”,则说明他在官场上混迹很久,已经到了暮年。这两句既点明了离别的原因和背景,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欲共山公醉,竹林无处求”,这是说,我想和山涛一起畅饮美酒,但竹林中却找不到可以喝酒的地方。山涛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曾任太尉,后隐居于洛阳附近的山林之中,自号“山公”。诗人以“山公”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官场,但内心却向往着山林生活的清静和自由。这里的“竹林”,并非指真正的竹林,而是借指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仙人隐声色,远思凝沧洲。”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仙人”指的是传说中的隐士或仙人。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声色”,指世俗的名利、荣华富贵;“沧洲”,泛指江河湖海。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描绘了一个远离红尘、心如止水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送我兰桡去,情同河水流。”这是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情厚谊。“兰桡”指的是用芳香的木兰木制成的船桨,象征着高雅和纯洁。“情同河水流”则是说,即使分别在即,也如同江水流淌不息一样,永远无法割舍这份深厚的友情。这里的“兰桡”既是对友人的称呼,也是对友情的象征。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上的无奈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