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中郎客,梅花水部才。
大文持玉尺,元气酌金罍。
尽网珊瑚树,穷探明月胎。
斑骓归莫遽,秋满越王台。
【注释】
①赋:古代一种文体,以铺陈描写为主。粤东:指广东省东部地区,典试:主持考试。刘工部:指刘禹锡,曾任广东观察使、岭南节度使等职。②中郎:官名,汉代有中郎将、大中郎将等。③梅(水)部:即孟郊,字东野,号山泉居士,因隐居鹿门山,自号“诗囚”。④玉尺:比喻文章的尺度。⑤元气:指天地间的灵气,此处借指文章的灵气。⑥珊瑚树:传说中产于南方的珊瑚,这里泛指珊瑚树。⑦明月胎:比喻文章如明月般清透明亮。⑧斑骓(zhuī):一种骏马。⑨越王台:即越王勾践的游乐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⑩班驳:形容秋天景物的色彩斑斓。
译文:
我是一位来自中郎国的客人,也是一位梅花般的才子。
我用玉尺衡量天下的文章,用金樽盛满天地的灵气。
我要把珊瑚树尽收眼底,把明月的精华探寻个底朝天。
不要急着回京,因为越王台秋意正浓。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给好友和同事孟郊的一首诗,写他与孟郊同赴广州,共商考试之事,临行时作此赠别。全诗语言平易通俗,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首两句点明自己的身份与友人的关系,同时表明两人都是才高八斗的文豪。“中郎”指汉末的张衡,“水部”则是指孟郊。
颔联两句是说自己准备用玉尺来评量天下文章,用金罍来斟满天地间的灵秀之气。这既是夸耀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暗含对友人的祝愿。“玉尺”,喻文章之尺度;“金罍”,喻文章之精气神。
颈联两句是说我要像探索珊瑚一样去探寻天下的奇珍异宝,像寻找明月一样去探求文章中的奥秘。这是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自信和期望的表达。
尾联两句是说不要急着回京城去,因为越王台秋色正好,可以多赏几日秋景。这里的“秋台”即指越王勾践的游乐台,在今天的浙江杭州。这句是安慰朋友,希望他能够留下多留些日子再回京城。
整首诗语言简练,但感情深厚,既有对友人的赞美和鼓励,又有对友情的依恋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