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节翩翩向北还,茱萸家在第三湾。
才同白雁来炎海,又逐红梅出庾关。
得士多于珠子树,怀人更在石公山。
天寒尊酒能相送,亦有罗阳一白鹇。
【注释】
送典试刘工部:典试,指典试官或主考官。刘工部,即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曾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少傅等职。此诗是作者送刘禹锡赴任河南道宣慰使时所作。第一句“旌节”,指使者所持的旌旗和仪节;第二句“茱萸家”,指茱萸岭(在今河南省济源市)。第三句“白雁”,指南方;第四句“庾关”,古地名,即今河南新安县西北庾岭。第五句“珠子树”当指一种树木,这里比喻人才。第六句“石公山”,指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个山峰,山上有石头形如老人,故名石公山。第七句“罗阳一白鹇”,罗阳县(今属广东)出产白鹇,这里指送别时所赠的礼物。第八句“罗阳”,指罗阳县。第九句“白鹇”,一种鸟名,这里代指白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好友刘禹锡赴河南道宣慰使任的一首送行诗。首联点题,颔联写景,颈联用典,尾联作结,层次清晰,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全诗语言优美流畅,音律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旌节翩翩向北还,茱萸家在第三湾”,写的是刘禹锡赴任途中的情景。诗人首先描写了刘禹锡手持旌节,一路向北而行的情景。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刘禹锡的家乡所在之地——茱萸岭的地理环境。这两联都是从空间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景物,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刘禹锡一路北上的情景。
中间两联“才同白雁来炎海,又逐红梅出庾关”,则是从时间角度出发,通过对刘禹锡不同时期的行动的描述,展现了他的人生历程。诗人先是描述了刘禹锡像白雁一样从炎热的南方飞向寒冷的北方,然后又像红梅一样从寒冷的北方飞向温暖的南方。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刘禹锡的壮志凌云之气,也表现了他的豪迈之情。
后两联“得士多于珠子树,怀人更在石公山”,则从主题上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刘禹锡与自己的友情进行了对比。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并不比刘禹锡差,甚至还要超过他。而自己的朋友刘禹锡却因为要离开自己而感到悲伤。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刘禹锡的敬爱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
最后两联“天寒尊酒能相送,亦有罗阳一白鹇”则是诗人对友情的美好祝愿。诗人以“天寒”“尊酒”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刘禹锡的深情厚谊。同时,诗人也希望刘禹锡在新的岗位上能够有所作为,同时也希望他能常常想起自己这位老友。这两句诗不仅是对刘禹锡的一种美好祝愿,也是对友情的最高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