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天地入边州,九死孤僧泪未收。
宝掌依然随竹杖,图澄何必谢沙鸥。
雁归辽海书难寄,月出天山望便愁。
斯道既今寥落甚,毳衣珍重紫台秋。
寄沈阳剩人和尚
茫茫天地入边州,九死孤僧泪未收。宝掌依然随竹杖,图澄何必谢沙鸥。雁归辽海书难寄,月出天山望便愁。斯道既今寥落甚,毳衣珍重紫台秋。
注释:
- 茫茫天地入边州:茫茫的天地之间,我来到了边疆。
- 九死孤僧泪未收:九死而未死的孤独僧人,他的眼泪还未干。
- 宝掌依然随竹杖:宝掌(指法器)和竹杖一起随着和尚行走。
- 图澄何必谢沙鸥:图澄(和尚的名字),何必要感谢沙鸥呢?
- 雁归辽海书难寄:大雁飞回辽海之边,书信难以寄达。
- 月出天山望便愁:月亮升起在天山之上,看到它我就感到忧愁。
- 斯道既今寥落甚:这佛法的修行之道,现在变得多么萧条、寂寞啊!
- 毳衣珍重紫台秋:珍惜这珍贵的紫衣,因为它来自秋天的紫台。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和尚思念的诗。首句“茫茫天地入边州”,描绘出诗人所处的边疆环境,与和尚身处的边地相比,更显得空旷寂寥。次句“九死孤僧泪未收”,表达了对和尚生死未卜、孤独无依的同情。第三句“宝掌依然随竹杖”,描绘出和尚与竹杖一同行走的场景,展现了和尚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第四句“图澄何必谢沙鸥”,表达了对和尚超脱世俗、追求佛法的赞赏。第五句“雁归辽海书难寄”,表达了诗人对书信往来中断的无奈。第六句“月出天山望便愁”,描绘了诗人在看到天山之月时产生的忧愁情绪。最后两句“斯道既今寥落甚,毳衣珍重紫台秋”,表达了对佛法修行之道的衰微和对紫台的怀念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风光和和尚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佛法修行之道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