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生物性违,非时嗟彊孰。
在芥虽易生,秋收忌霜触。
富家千甔瓵,于芥靡赢缩。
贫亦拾滞遗,寒争一日暴。
宁如我岭南,腊月嘉蔬足。
三蒿与二蓝,纷葩滋五沃。
莙荙蔽田塍,菠菱弥水澳。
一稞三两钱,畦畦杂穜稑。
叶青连露葵,花黄若时菊。
冰雪昧平生,微雨时膏沐。
人家菜脯稀,鲜食乘芳郁。
蓣芋如丘山,为饭代粳粟。
豕饲馀芜菁,马衔兼苜蓿。
芥薹四尺强,芼羹亦碌碌。
茎股九蒸晒,间用吴风俗。
野人方灌园,荷锄先僮仆。
三餐厌葱韭,匕箸惭华屋。
从君乞此方,今冬作数斛。
南中水土殊,滋味恐未淑。
须君岁见贻,银鱼及醽渌。
我们需要对诗句进行逐句的翻译。下面是每一句的翻译:
冬生物性违,非时嗟彊孰。
“冬天生长的东西违背了自然规律”
“非时”,即不合时宜的意思。
“嗟彊孰”意为叹息、感慨。
在芥虽易生,秋收忌霜触。
“虽然在芥菜中容易生长,但秋季收获却忌讳霜冻”
“芥菜”,一种常见的蔬菜。
“霜触”,指霜冻的影响。
富家千甔瓵,于芥靡赢缩。
“富裕的家庭有成千上万的甔瓵,但对芥菜来说却几乎没有盈余”
“甔瓵”,一种古代铜制的容器。
“赢缩”,即盈余和亏损。
贫亦拾滞遗,寒争一日暴。
“贫穷的人也会捡拾剩余的物品”
“寒争”,争夺。
“一日暴”,一天之内的收获。
宁如我岭南,腊月嘉蔬足。
“不如我生活在岭南,腊月里有足够的好蔬菜”
“岭南”,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
“冬月”,冬季的月份。
“嘉蔬”,好的蔬菜。
接下来是诗句的译文:
闭瓮菜,冬生物性违,非时嗟彊孰。
在芥虽易生,秋收忌霜触,富家千甔瓵,于芥靡赢缩,贫亦拾滞遗,寒争一日暴。
宁如我岭南,腊月嘉蔬足,三蒿与二蓝,纷葩滋五沃,莙荙蔽田塍,菠菱弥水澳,一稞三两钱,畦畦杂穜稑。
叶青连露葵,花黄若时菊,冰雪昧平生,微雨时膏沐,人家菜脯稀,鲜食乘芳郁,山药如丘山,为饭代粳粟,豕饲馀芜菁,马衔兼苜蓿。
芥薹四尺强,芼羹亦碌碌,茎股九蒸晒,间用吴风俗,野人方灌园,荷锄先僮仆,三餐厌葱韭,匕箸惭华屋。从君乞此方,今冬作数斛。
南中水土殊,滋味恐未淑,须君岁见贻,银鱼及醽渌。
下面对这些诗句进行逐句赏析:
第一联:”冬生物性违,非时嗟彊孰”。这里通过“冬生物性违”表达了冬日里的一些植物不能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而“非时嗟彊孰”则表达了这些植物无法得到应有的照顾和滋养时的无奈。这里的“嗟彊孰”可以理解为感叹时光的无情,以及自然界的规律难以把握。
第二联:”在芥虽易生,秋收忌霜触”。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芥菜的生长特性。虽然芥菜容易生长,但它对于季节的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更要注意避免霜冻的伤害。这里的“忌霜触”表达了芥菜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它在特定季节的脆弱性。
第三联:”富家千甔瓵,于芥靡赢缩”。这句诗反映了富人与穷人在生活条件上的巨大差异。富人们拥有大量的甔瓵等器皿,而普通人家的芥菜却常常没有盈余。这里的“靡赢缩”可以理解为缺乏盈余或亏空的意思。
第四联:”贫亦拾滞遗,寒争一日暴”。这句诗表现了贫困者即便在艰难的条件下也会尽力生存,并且他们为了一天的收获而竞争。这里的“拾滞遗”可以理解为捡拾剩余的物品,“寒争一日暴”则反映了他们在寒冷天气下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激烈竞争。
第五联:”宁如我岭南,腊月嘉蔬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满足和自豪。他宁愿生活在岭南这样的环境中,因为那里有足够的好蔬菜供应。这里的“腊月嘉蔬足”可以理解为在冬季仍然能够享受到充足的蔬菜供应。
第六联:”三蒿与二蓝,纷葩滋五沃”。这句诗描述了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植物种类。这里的“三蒿”和“二蓝”都是具体的植物名称,而“纷葩滋五沃”则形象地描绘了丰富的植物给土地带来的生机。
第七联:”莙荙蔽田塍,菠菱弥水澳”。这句诗通过描绘植物覆盖田地和河流的画面,展现了农田生态的繁荣。这里的“莙荙”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植物,而“菠菱弥水澳”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植物在水域周围的生长情况。
第八联:”一稞三两钱,畦畦杂穜稑”。这句诗通过描述稻谷的价格和种植的方式,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这里的“一稞三两钱”指的是稻谷的价格,而“畦畦杂穜稑”则描绘了农民们在田间忙碌的场景。
第九联:”叶青连露葵,花黄若时菊”。这句诗通过描绘露葵和菊花的颜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这里的“叶青”和“花黄”都采用了颜色的描述,而“若时菊”则赋予了菊花以诗意。
第十联:”冰雪昧平生,微雨时膏沐”。这句诗通过描绘冰雪和雨水的景象,传达了一种清冷的感觉。这里的“冰雪昧平生”可以理解为冰雪覆盖了大地,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而“微雨时膏沐”则描绘了雨水给大地带来了滋润。
第十一联:”人家菜脯稀,鲜食乘芳郁”。这句诗通过描述农家菜脯的稀缺和新鲜食物的丰富,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望。这里的“鲜食乘芳郁”可以理解为新鲜的食物充满了芬芳的味道。
第十二联:”山药如丘山,为饭代粳粟”。这句诗通过描述山药的庞大体积和其作为主食的地位,传达了一种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这里的“如丘山”形容山药的体积之大,而“为饭代粳粟”则表示山药可以代替大米成为主食。
第十三联:”豕饲余芜菁,马衔兼苜蓿”。这句诗通过描绘猪吃剩的芜菁和马嚼剩下的苜蓿,传达了一种对食物循环利用的关注。这里的“豕饲余芜菁”可以理解为猪吃完了芜菁,而“马衔兼苜蓿”则描述了马嚼剩下的苜蓿。
第十四联:”芥薹四尺强,芼羹亦碌碌”。这句诗通过描述芥薹的长度和烹饪方式,传达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四尺强”形容芥薹的长度适中,而“芼羹亦碌碌”则描绘了简单的烹饪方法也能制作出美味的菜肴。
第十五联:”茎股九蒸晒,间用吴风俗”。这句诗通过描述植物的茎部和根部经过多次蒸晒的过程,传达了一种对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这里的“吴风俗”可以理解为江南地区的农耕文化。
第十六联合首:”野人方灌园,荷锄先僮仆”。这句诗通过描绘农民正在灌溉园林的场景,传达了一种勤劳朴实的氛围。这里的“野人”可能是指普通的农夫,而“荷锄先僮仆”则描述了他们在劳作前的准备工作。
第十七联:”三餐厌葱韭,匕箸惭华屋”。这句诗通过描述农民对葱韭等普通蔬菜的偏爱和对自己华丽房屋的惭愧,传达了一种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和对物质享受的反思。这里的“厌葱韭”和“惭华屋”都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感受。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歌的结束语:从您那里获得这个方子,今年冬天就能种出很多好菜。南中有特殊的气候,味道恐怕不会太好。希望您每年都能赠送给我这样的方子,让我能够品尝到新鲜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