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十三发覆额,精工善作女儿葛。花针挑出葛丝丝,织成蝉翅弱霏霏。
一端只得三四铢,出入笔管轻且微。十年一匹不满机,制为夫婿乘凉衣。
日炙葛丝皱,风吹葛丝旧。儿郎惜葛丝,莫当风日走。
宁无绮与罗,是侬手所就。
译文
女儿十三岁就学着做葛布,精于工艺擅长制作女儿葛。用花针挑出细丝线,织成蝉翼薄而轻。
只制得一端三四铢,进出笔管轻巧又纤细。十年才能织一匹,缝制成给夫婿穿凉鞋。
日晒葛丝起皱褶,风吹葛丝旧又旧。郎君爱惜葛丝衣,别让它风吹日晒走。
哪有绫罗绸缎比,都是我亲手所制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女子手工纺织的诗作,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手艺和劳动生活,同时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首句:“女儿十三发覆额”,描述了女子十三岁时开始学习女红,即开始学习织布等女红技艺。“覆额”指女子的头发被覆盖在额头上,这里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发型或装饰方式。
第二句:“精工善作女儿葛”,强调女子在制作葛布方面的精湛技艺。这里的“精工”意味着女子在制作葛布时非常用心,追求完美的工艺。
第三句:“花针挑出葛丝丝”,描绘了女子用花针挑选葛丝的过程。这一细节不仅显示了女子的细致和耐心,也体现了她对工艺的热爱和专注。
第四句:“织成蝉翼弱霏霏”,赞美了女子织出的葛布轻薄如蝉翼,质地柔软。这里的“弱霏霏”形容其质地轻盈,如同细雨般柔美。
第五句:“一端只得三四铢”,通过对比来强调女子制作的精细程度。这里的“铢”是一种古代重量单位,用于衡量物品的重量。女子能够将葛丝织成如此细腻的一端,显示出她的高超技艺。
第六至第八句:描述了女子制作葛布的过程以及其艰辛与不易。“出入笔管轻且微”,说明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进出笔管进行操作,动作要轻巧且细致。“十年一匹不满机”,暗示女子在十年的时间里才能织成一匹完整的葛布,这需要长时间的劳作和坚持。
第九至第十句:进一步强调女子的勤劳与坚韧。“日炙葛丝皱”,指出葛布在阳光下暴晒后会起皱,说明葛布经过多次阳光照射,已经变得粗糙不堪。“风吹葛丝旧”,则表示葛布被风吹拂后变得破旧、不再适合使用。
尾句:“儿郎惜葛丝,莫当风日走。”这是对年轻男女的提醒,希望他们珍惜葛丝,不要因为天气的变化而丢弃它。这句表达了女子对自己作品的珍视和对年轻人的关爱。
结句:“宁无绮与罗,是侬手所就。”这句话表达了女子对自己制作葛布的自豪和满足,认为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最美的绮罗罗。这里的“宁无”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女子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和骄傲。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织葛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