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三月桐未华,柳才生发青鬖髿。
緤布欲裁无棉絮,冷淘欲作无槐芽。
雨多天乔皆烂死,一春花花失红紫。
水潦不忧却忧旱,春雨未应逢甲子。
农夫奔走争祈晴,吉贝豆苗伤已矣。
已过清明十馀日,苦寒尚与龙荒似。
餐眠谁问浣花翁,一日素书三四纸。
抵死饥寒不忍言,甘心沟壑今如此。
岭南三月桐未华,柳才生发青鬖髿。
緤布欲裁无棉絮,冷淘欲作无槐芽。
雨多天乔皆烂死,一春花花失红紫。
水潦不忧却忧旱,春雨未应逢甲子。
农夫奔走争祈晴,吉贝豆苗伤已矣。
已过清明十馀日,苦寒尚与龙荒似。
餐眠谁问浣花翁,一日素书三四纸。
抵死饥寒不忍言,甘心沟壑今如此。
【注释】
- 岭南:指南方地区。
- 桐未华:指桐树尚未开花。
- 柳才生发青鬖髿:柳树刚刚发芽,嫩绿的枝条像青色的头发一样。
- 緤布:指麻布,用来制作衣料。
- 棉絮:指棉花,用于填充衣物。
- 槐芽:指槐树的嫩芽,可以食用。
- 雨多天乔(jiāo):形容雨水过多导致树木枯萎。
- 一春花花失红紫:整个春天花朵都失去了鲜艳的颜色。
- 水潦(liáo)不忧却忧旱:意思是即使雨水充足,也担心干旱。
- 甲子:古代计时单位,六十年为一世,一年又分为六旬,一天又分为十二辰,每个辰对应一个时辰,每辰约两个小时,所以六十载为一个周期,即“甲子”年。
- 吉贝豆苗:一种豆类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 已过清明十馀日:清明节已经过去十天左右。
- 苦寒: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 龙荒:指荒凉之地,这里可能是指农田。
- 餐眠谁问浣花翁: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谁会去询问浣花翁(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熟人)的意见?
- 一日素书三四纸:一天写了三四张信纸。
- 抵死:极度、非常。
- 甘心:乐意、心甘情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岭南三月景象的诗。首句“岭南三月桐未华,柳才生发青鬖髿。”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了岭南春季的景象,桐树还未开花,而柳树已经开始发芽,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二句“緤布欲裁无棉絮,冷淘欲作无槐芽。”则通过具体的物象,进一步描绘了岭南春季的景色,麻布需要用棉絮来填充,而槐树的芽还没有长出,说明春天还很短暂。接下来的两句“雨多天乔皆烂死,一春花花失红紫。”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春天雨水过多的困扰,使得大地上的树木都枯死,花朵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中间部分的诗句:“水潦不忧却忧旱,春雨未应逢甲子。”则表达了对春雨的期待,希望它能带来充足的水分,但又怕遇到干旱的天气,这与“甲子”年的含义相似。这里的“甲子”是六十年一个周期的意思,表示时间的循环。
后面的诗句“农夫奔走争祈晴,吉贝豆苗伤已矣。”则描述了农民们为了祈求晴朗的天气而忙碌奔波的情景,而吉贝豆苗因为干旱而受损。这里的“吉贝”是一种豆类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最后一句“已过清明十馀日,苦寒尚与龙荒似。”则是总结了前文的内容,指出现在已经过了清明节十几天,但仍然处于寒冷的环境中。这里的“龙荒”可能是指农田,暗示着农业生产的困难。整首诗通过对岭南春季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