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顶上花万千,一峰花独多杜鹃。色兼蓝紫与黄者,绝少殷红猩血鲜。
开时无叶但枝干,槎枒屈曲相钩连。浮山旧多海底树,岂铁珊瑚风吹坚。
定知不是子规血,不然望帝成神仙。春心已得丹砂化,蚕丛旧恨都弃捐。
谢豹亦作捣药鸟,口中长吐瑶池莲。开多黄色得中气,与金芙蓉争光妍。
西蜀安得有此种,啼痕沾湿迷荒烟。斑斑胭脂自太古,那能化碧沉重泉。
龙为鱼兮谁不苦,潇湘之竹同烦冤。噫吁嘻,潇湘之竹真烦冤。

这首诗描绘了浮山顶上的杜鹃花,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杜鹃花的独特魅力。

首句“浮山顶上花万千,一峰花独多杜鹃”是说在浮山顶上,有成千上万种花朵,但只有杜鹃花开得最多最独特。这里,诗人用“浮山”来形容杜鹃花生长的地方,用“万”“千”来描绘数量之多,突出了杜鹃花的美丽和独特性。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夸张手法,将杜鹃花与子规(即杜鹃鸟)相比较,进一步强调了杜鹃花的美丽和独特性。

诗人通过描绘杜鹃花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展现了杜鹃花的美。“色兼蓝紫与黄者,绝少殷红猩血鲜”是说杜鹃花的颜色既包括蓝紫色,也包括黄色,而很少出现殷红色的杜鹃花。这里的“蓝紫”和“黄”是杜鹃花的主要颜色,而“殷红”和“猩血”则代表了杜鹃花中最为艳丽的一种颜色,这种颜色的杜鹃花极为罕见。

诗人描述了杜鹃花的生长状态和环境。“开时无叶但枝干,槎枒屈曲相钩连”是说杜鹃花开花时没有叶子,只有枝条和枝干相连,形态弯曲。这里,诗人用“槎枒”来形容枝条弯曲的样子,形象地表达了杜鹃花生长的状态。同时,“钩连”一词也突出了杜鹃花枝条之间的紧密相连。

诗人对杜鹃花的生长环境和历史进行了描述。“浮山旧多海底树,岂铁珊瑚风吹坚”是说浮山上曾经生长着大量的海底树,这些树木就像铁珊瑚一样坚硬。这里,诗人用“海底树”来形容浮山上曾经生长的树木,而“铁珊瑚”则用来比喻这些树木的坚硬程度。

诗人表达了对杜鹃花的赞美之情。“定知不是子规血,不然望帝成神仙”是说杜鹃花的颜色并不是子规(即杜鹃鸟)的血,否则望帝(即望帝)就会成仙了。这里,诗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杜鹃花美丽色彩的赞美。同时,诗人还借用望帝成仙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杜鹃花的美丽和独特性。

诗人继续描绘了杜鹃花的特点。“春心已得丹砂化,蚕丛旧恨都弃捐”是说春天来临,杜鹃花的心境已经得到了升华,像丹砂一样纯净;同时,它也抛弃了过去的怨恨和烦恼。这里的“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丹砂”则是诗人用来形容杜鹃花心境升华的象征物。同时,诗人还用“蚕丛旧恨”来形容过去的痛苦和烦恼,而“弃捐”则表示它们已经被抛弃。

诗人描绘了其他鸟类的形象。“谢豹亦作捣药鸟,口中长吐瑶池莲”是说谢豹(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也在捣药,口中吐出的是瑶池中的莲花。这里的“瑶池”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之一,而“莲花”则是诗人用来形容谢豹口中吐出的物体的美好象征。

诗人描绘了杜鹃花与其他植物的对比。“开多黄色得中气,与金芙蓉争光妍”是说杜鹃花的花朵大多为黄色,这与金芙蓉(指金色的芙蓉花)相比更胜一筹。这里的“金芙蓉”是诗人用来形容其他植物的颜色,而“争光妍”则表示它们之间的竞争和比较。

诗人描述了西蜀地区杜鹃花的情况。“西蜀安得有此种,啼痕沾湿迷荒烟”是说西蜀哪里会有这样的杜鹃花呢?它的啼叫声让荒烟都染上颜色了。这里的“西蜀”是诗人用来形容西蜀地区,而“啼痕沾湿迷荒烟”则是形容杜鹃花的啼叫声传遍了整个荒烟之地。

诗人感叹了大自然的神奇。“斑斑胭脂自太古,那能化碧沉重泉”是说斑斑点点的胭脂从太古时期就开始存在,怎么可能化为碧绿沉重的泉水?这里的“胭脂”指的是杜鹃花的颜色,而“太古”则表示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存在。诗人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之处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