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口槟榔花,侬口槟榔子。
花香子不如,子甘花不似。
甘香得相同,何必求连理。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注释: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欢口槟榔花:欢喜地品味着槟榔花的味道。
- 侬口槟榔子:你口中的槟榔果实。
- 花香子不如:比起花的香味,槟榔的果肉更胜一筹。
- 子甘花不似:槟榔的果肉比花更加甜美。
- 甘香得相同:两者都带有香甜的味道,但它们的性质有所不同。
- 何必求连理:为什么非要追求像连理枝一样紧密相连的关系呢?
注释
- “欢口”:高兴的心情下品尝。
- “侬口”:你的口中,指代自己。
- “槟榔花”:一种热带植物的花,常用于制作槟榔。
- “子”:槟榔的果实。
- “子甘”:这里的“子”指的是槟榔的果实,与“甘”字相对应,表示其甘甜。
- “花不似”:与花相比,果肉更为甜美。
- “甘香”:甜美而芳香。
- “得相同”:虽然两者有不同之处,但同样具有某种特质(此处可能指风味或特性)。
- “何必求连理”:没有必要去寻找那些不能在一起的事物,可能是在说人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东西,不必强求不可得之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槟榔花和槟榔果的味道和特性,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本质的深刻理解。在宋代,槟榔是一种受欢迎的咀嚼物,它的甜味和特有的香味在当时被视为一种享受。然而,诗人并不盲目追求外表的相似性,而是强调了内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诗中的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疑问:“何必求连理”,这不仅是对槟榔味道的描述,也隐喻了生活中许多事物的表面相似性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超越表面的简单追求,鼓励人们去欣赏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独特和美好,而不是仅仅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还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即使是看似平凡的事物,也可能蕴含着不平凡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