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苦炎热,明日又新秋。
似与山灵约,宁忘静者求。
龙鳞摇碧树,鸟道接丹丘。
洞里无朝夜,都应秉烛游。

秋前一日提兵过勾漏洞留示区明府二首征途苦炎热,明日又新秋。

似与山灵约,宁忘静者求。

龙鳞摇碧树,鸟道接丹丘。

洞里无朝夜,都应秉烛游。

注释:行军途中酷热难耐,明天又是秋天了。似乎跟山中的神灵约定好了,忘记了静者(指隐士)的求索。龙在碧树上摇曳,鸟儿在山路上飞过。山洞里没有白天黑夜之分,都可以拿着蜡烛游玩。

赏析:此诗是诗人于元和五年(810)九月十五日从长安出发,前往江夏途中经过庐山时所作。诗人在庐山游览之后,即离开江州,经鄱阳湖北行回长安。

这首诗写于他离开江州赴任的路上。当时正是秋初天气。“征途苦炎热”,是说此行路途遥远,天气酷热;“又新秋”,说明时值秋季。“似与山灵约”,是说仿佛已与山中之神相约,“宁忘静者求”是说即使忘了隐士的清修之志,也要来此领略一番。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第二联“龙鳞摇碧树,鸟道接丹邱”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静者求”是说隐士清修之志。这一句是说自己虽忘了隐士之志,也来此领略一番。

第三联写景:“龙鳞摇碧树,鸟道接丹邱”,诗人用生动的形象描绘出庐山的美丽景色。这里的“龙鳞”指的是山石上像龙鳞一样的岩石,“碧树”是指绿树,“鸟道”是指山路,“丹邱”则是诗人对庐山的别称。这一联既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四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洞里无朝夜,都应秉烛游。”诗人认为在这美丽的山洞里,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游玩。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