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当空满,游人独未归。
清歌振瑶席,坐客欲沾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诗是一首咏人之作,通过描写诗人在中秋之夜与游子共赏明月、同吟佳句的场面,表现了诗人与游子的深厚情谊。首两句“明月当空满,游人独未归”是全篇的总领。“明月”即指中秋之月,也暗喻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两句以明月起兴,点出时间是在中秋佳节。“当空满”是说明月高悬中天,光辉皎洁,把天空照得通明。“游人未归”则写出游子不返的遗憾。“游人”既指在外漂泊的人,也兼指自己;游子指那些像李白那样飘泊江湖的文人,也有诗人自己的影子。“独”,强调了“游人”的孤独和寂寞。“清歌振瑶席”,写月光之下,宴饮者唱着动听的清歌。“瑶席”,美玉制的筵席,这里代指宴饮之所。“振”,振动。“坐客”,坐在筵席上的客人。“欲沾衣”,形容歌声美妙,令人感动,以致连衣服都要被歌声震动而沾湿。

【答案】

示例:

译文:

皓月当空洒下银辉,人们却没有一个归来。清亮悠扬的歌声在瑶席上回荡,连坐席上的人也感到衣襟要被歌声浸湿。

注释:

明月:指中秋节的月亮。当空:正对着天空。满:明亮的样子。游人:外出游玩的人。未归:没有回来。清歌:清亮的歌声。振:振动,摇动。瑶席:用玉做的席子。欲沾衣:衣服都要被歌声震落。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夜月下的宴会。诗的开头两句,紧扣题目“席上”,写诗人与友人在月下欢饮的情景。首句“明月当空满”,以“明月”为媒介,点出时间是在中秋佳节。次句“游子未还”,写“游子”不返,突出了“席上”的特点,并暗示了游子们的心情。第三句“清歌振瑶席”,写月光之下,宴饮者唱着动听的清歌。第四句“坐客欲沾衣”,形容歌声美妙,令人感动,以致连衣服都要被歌声震动而沾湿。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生动活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