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却绨袍坐冷毡,青丝金谱尚鲜妍。
留衣今日昌黎子,笑把南川作大颠。
【注释】
换却:换成,指改换官服。坐冷毡:坐卧在寒冷的毡垫上。青丝金谱:指代自己的作品或文章。鲜妍:鲜艳美丽。昌黎子:昌黎,指唐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大颠:指禅宗五祖弘忍。南川,即南岳衡山,为佛教圣地之一。唐代名僧惠能于此得法。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留衣今日昌黎子”一句,以赠别之意表达对朋友的祝愿和鼓励。全篇语言流畅,意境清新。
换却绨袍坐冷毡,青丝金谱尚鲜妍。
留衣今日昌黎子,笑把南川作大颠。
【注释】
换却:换成,指改换官服。坐冷毡:坐卧在寒冷的毡垫上。青丝金谱:指代自己的作品或文章。鲜妍:鲜艳美丽。昌黎子:昌黎,指唐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大颠:指禅宗五祖弘忍。南川,即南岳衡山,为佛教圣地之一。唐代名僧惠能于此得法。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留衣今日昌黎子”一句,以赠别之意表达对朋友的祝愿和鼓励。全篇语言流畅,意境清新。
注释: 柴桑归汲汲,幽思向谁言。 柴桑(今属安徽)归家后心情急切,幽静的思绪向谁倾诉? 柴桑是陶渊明的故乡,归家后,他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因此心情会显得急切。而幽静的思绪则需要有人去倾听与理解,所以诗人才会向谁倾诉呢? 流水长随步,青山自绕门。 流水潺潺,伴着我的每一步;青山环绕,就像我家的大门。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归家的景色。诗人沿着溪流行走,欣赏着美景。溪水潺潺流淌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 桑麻春自满,蜂鸟日相喧。 恬却奔波梦,栖栖只故园。 注释: 1.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表示自己不愿意为官,愿意与和尚们结社。折腰,指弯腰低头,比喻屈服于世俗的压力。结社,指与和尚们结社,共同修行。 2.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形容官场如同大海一样深广,许多人都沉沦其中,而自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水面上,不随波逐流。 3. 桑麻春自满
【诗句】 飘拂变故素, 踟蹰断远寻。 朔风号夜永, 冬酒着人深。 云有无穷态, 天留不死心。 暂须回艇子, 江面缔重阴。 【译文】 在木斋的居所中,雨中住宿与徐伯淳交谈;夜晚与姚润华畅谈。 雨中的树木随风摇曳,景色变幻无常,我停下脚步,寻找远方的踪迹。 寒风呼啸,夜已深沉,我喝着冬酿美酒,感受它深深的酒意。 天空的云彩有着无尽的变化,而天空依然保留着希望之心。 暂且回到船上休息
以下是对《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十三·山行》逐句的释义、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以及最后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句释义: 1. 藜杖何曾吝:藜是草名,杖是用藜草制成的手杖,意为使用这样的手杖并没有丝毫吝啬。 2. 浮云只自阴:浮云飘动,遮蔽了天空,这里形容自然景象的变化无常。 3. 春花方蓓蕾:春天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 4. 天地与歌吟:天地之间充满了歌声,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 5.
注释: 区区贪献玉,足刖枉沽裳。 且任横肱睡,何妨举世忘。 陶陶春酒后,洒洒竹风凉。 午梦醒香茗,扶藜过小冈。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王半山的诗歌交流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首句“区区贪献玉”,意为诗人追求名利,如同玉石般精致而美丽,但过于执着,反而失去了本真。这里的“玉”既指物质财富,也暗指人的品格。 第二句“足刖枉沽裳”
注释: - 一泓凝不乱,独爱看真源。 - 一泓:清澈的泉水。 - 凝不乱:水清澈如未被污染。 - 真源:真正的水源,这里指清澈的泉水。 - 独爱:特别喜爱。 - 看真源:观赏清澈的泉水。 - 白日人稀少,中年眼未昏。 - 白日:白天。 - 人稀少:人数较少。 - 中年:中年时期。 - 眼未昏:视力未衰。 - 葛蕉居士服,杖屦榄山村。 - 葛蕉:一种植物。 - 居士服:古代士人常穿的一种衣服。
注释:这山都值得指点,绝美的景色更需搜寻。谁敢说这里没有佳景?我终将遇到赏识的人。用青色的精气浇灌白色的水,让我的头发付与漫长的吟咏。红色的紫色的花看也看不到了,只有莺声在绿荫中回荡。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作者游览山水时所感受到的美妙景色,并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首联“是山都指点,绝景更搜寻。”写出了游人对于名山大川的喜爱,以及诗人对于美景的珍视和追求。颔联“敢道无佳似,终须遇赏音
宿西梁 赛神之余,饮酒十壶,舟子招邀。 夜深人语嘈杂,孤灯自飘落雪。 西梁山险峻,天气阴沉,山势依然骄横。 伏枕静听水声,阴晴交替,朝暮更替
清风时一洒,默坐听渔歌。 注释: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译文: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赏析:清风时时吹过,诗人静默地听着渔人吟唱。“默”字写出了诗人的神态,他似乎在静静地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蚊蚋何曾炒,烟霞敢自多。 注释: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译文: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诗句释义: 1. 潇洒东皋路:描述诗人在东皋的一条道路上行走,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 登临亦不时:即使登上高处也并非经常,表示有时登高远望,有时则不登高。 3. 先生拚屡醉:指诗人经常饮酒以解忧。 4. 花鸟任相怡:花鸟与自然景色相融,使人感到愉悦。 5. 翠带垂千柳:形容柳枝如同绿色的腰带,下垂如千条细柳。 6. 金梭掷一鹂:用比喻的手法,将飞鸟比作织布的金梭。 7. 踟蹰归路晚
注释: 严之天宁寺旧有潇洒亭,如今废弃,偶然阅读志书,见到钱公可则,于是即兴作诗。 亭废逢僧未问因,后人谁复续前人。 我来景物还潇洒,不解行春且醉春。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严之天宁寺时偶得其潇潇洒洒的景色,感慨于前人已去,无人续修,而自己却能欣赏这如画的风景,便与前人相比,感叹自己不如前人。 首句“亭废逢僧未问因”,意思是说,我来到这个已经废弃了的亭子,遇到了一位僧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注释”等,然后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具体分析。解答此题时,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抓住重要语句进行分析。注意不要遗漏要点,也不要答得过于简略或赘余。“偶题”是作者的自题诗,“拱戟”(古代的一种兵器)都忘两手间,意思是说“我”把武器收起来了,“平生定力久知难”意思是说“我”一生的功夫
【注释】: 花时我马远能来,踏破松根几处苔。 一树山茶红点翠,诸君何苦谢深杯。 游石佛寺五首其二: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游览石佛寺时所作之诗。 【赏析】: “花时我马远能来”意思是:在花开时节,我的马儿远远地跑过来了。“花时”是指春天,是花开的时节,这里指作者去游石佛寺的时间。 “踏破松根几处苔”意思是:踏坏了多少松树的根上的苔藓。“踏破”说明马儿非常快,“踏破松根几处苔”
注释:春妇(即妻子)还听说老莱子戒酒的故事,江山也未厌凡才。 舂陵道脉昆陵子,又送清风入手来。 春天的妇女还听说老莱子戒酒的故事,江山也未厌凡才。 春风如同从昆陵子那里吹来的,为人们带来了温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周仲鸣进士的次韵之作。诗人以“春妇”和“老莱子”作比,赞美了朋友的高尚品质。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释】生刍:未燃烧的草,用以祭祀。墓前:指墓地。昆陵:山名,在今安徽宣城东南。 【赏析】这是一首悼亡之作。诗的前四句写妻子去世后的情景;末两句写对妻子怀念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清秀自然,情真意切,是悼亡诗中难得的佳作。 首联“谁置生刍到墓前”,写妻子死后,家人将祭品送到墓地。“生刍”指尚未完全焚烧的草料,“墓前”则说明是在妻子墓地附近。这一句表达了家人对妻子的哀思和对死者的尊重。
【注释】泷冈:地名,陈毅的祖居。重打:重新竖立。属纩(kuàng):把线穿过人的鼻孔呼吸时,称其为属纩;喻人临死前的喘息。休便:不用问。便问:询问。螽斯:蝗虫,这里用来比喻多子嗣,也用“螽斯堂”指子孙繁衍。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1950年冬在家乡写的,当时他刚从井冈山反“围剿”回来。诗人回忆了先父陈毅在革命斗争中英勇无畏、大智大勇的事迹,歌颂了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