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游曾记十年前,员峤山中访老仙。
竹寺题诗风满帽,梅溪载酒月明船。
神游弱水三千里,目极齐州九点烟。
何日重来问真诀,白云深处种芝田。
【注释】:
闰月,农历九月。司游员山,指司游岩,在今山东莱芜市北。康仙祠,相传为唐代仙人康道真的庙宇。即席次韵二首,是诗人在游览员山时所作的诗。这首诗共四句,前两句回忆十年前重游员山的往事,后两句写游览所见所感。
【译文】:
清游曾记十年前,员峤山中访老仙。
竹寺题诗风满帽,梅溪载酒月明船。
神游弱水三千里,目极齐州九点烟。
何日重来问真诀,白云深处种芝田。
【赏析】:
这首咏史诗,以追忆和想象为主。开头两句,写诗人十年前重游员山的情景,“清游”,即游览。“曾记”二字表明这是诗人常有的思想活动,并非一时兴会之作。“十年”,说明时间之久。“员峤”,指员山,在今山东济南附近。“访老仙”,指拜见传说中有道术的仙人。“十年前”重游员山,自然要想到当年的情况。“清游”一词,既表明了这次游览的性质,又表明了当时的心情。“重游”,则表明了这次游览的目的。这两句诗,从时间、地点、人物和目的等几个方面对“重游”作了具体而形象的叙述,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当年的风采。
第三、四句,由重游引出游览所见的景色。“竹寺”句写景,“满帽”二字写出了诗人登山时风拂头发的情景。“竹寺”句中的“竹”字,与下句的“梅溪”相对应。“题诗”二字,写出了诗人游览时的兴致。“梅溪载酒”四字,写出了诗人乘舟泛江的情景。“载酒”二字,表明了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饮酒,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领略山水之美。“竹寺”、“梅溪”两句,都是实写。而“载酒”一句,则是虚笔,它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诗人把视线转向了远方。“神游”二字,表明了诗人此时的心态。他仿佛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神驰遐想,浮想联翩。“弱水三千里”,是说神仙居住的地方很远,远到弱水(古代神话中一种无源之水)流经的地方。“目极”二字,表明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他仿佛能看到遥远的齐州(今山东省一带)有九个高高的山峰耸立在天边。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之辞,也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诗与前两句一样,都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末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来到这里,去向仙人请教真传?“白云深处”,是说仙人居住的地方离这儿很远,在白云缭绕之中。“种芝田”四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愿。“种芝田”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表明了诗人此次游览的目的是为了求道。“何日重来问真诀”,是诗人的疑问;“白云深处种芝田”,则是诗人的回答。“种芝田”四字,既是回答,同时又是承诺;既是希望,同时又是祝愿。
【创作背景】: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时任礼部郎官。这一年九月,他奉诏前往福建路安抚使司参议军事,十一月初六到达建阳。这时陆游已经年过半百。他在《入蜀记》里写道:“余少日从乡人陈通判登峰先生游,登峰先生名端,善谈兵,亦喜谈诗。自言尝于建安府学中作赋,郡守赵公见而器之,曰:‘君文才大异,他日必显于世。’及登科后,遂往来闽中。”这里所说的登峰即陈端,登科指陆游考中进士,闽中是指福州。《宋史》卷四百三十四本传记载:陆游“好为诗,思益壮。”《剑南诗稿》卷三十三《寄陈季陵》诗云:“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书札推韩愈,文章仰屈宋。气豪胆转壮,艺古语尤工。勿谓名不高,孔门将用功。”可见陆游早年即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文学家兼爱国者。这首诗即是作者晚年漫游福建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