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扁舟过潞河,垂杨两岸绿阴多。
而今野饭维梢处,烂熳牵牛引碧萝。
【注释】:
忆昔扁舟过潞河:怀念过去,扁舟(小船)从潞河(今北京通县附近永定河)经过。
垂杨两岸绿阴多:垂杨树两岸长满了浓密的绿叶。“垂杨”指杨柳,柳条下垂。绿阴,绿荫,形容树木茂盛。
而今野饭维梢处:如今在野外吃野餐的地方。“野饭”,野外的饭菜。“维梢”,即“于梢”,“于”是介词,“梢”指树枝的顶端。
烂熳牵牛引碧萝:悠闲自在地放牛,拉着牛绳去摘取绿色的藤萝。“烂熳”闲适自如的样子。“牵牛”,牵牛花的别名,这里泛指牵牛花。“碧萝”,深绿色、细柔而坚韧的蔓生植物,这里比喻蔓生的藤萝。
【赏析】:
此诗首二句写诗人对潞河的怀念之情。潞河,即今天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流经北京市区。诗人当年乘船顺流而下,经过这条河时,正值春末夏初的季节,两岸垂杨依依,满眼绿荫;而如今,诗人又乘船溯流而上,来到河边野餐休息,但见两岸景色依旧,但人事全非:垂杨不再,绿荫不再,野餐之地也不复存在了。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潞河和潞河两岸景色的留恋,又表达了诗人对潞河两岸景色变迁的感慨。
三四句写诗人回到潞河岸边后的情景。此时诗人正站在岸边,眺望着潞河两岸的景色。只见两岸的垂杨依然葱茏茂密,绿荫如盖;野餐之所也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宽阔平坦的河滩,河水缓缓流淌。诗人站在河滩上,看着两岸景色的变化,不由得想起自己过去的一段经历:那时,他乘船顺流而下,经过潞河时,正值春末夏初的季节,两岸垂杨依依,满眼绿荫;而如今,他乘船逆流而上,来到河边野餐休息,但见两岸景色依旧,但人事全非:垂杨已不再,绿荫已不再,野餐之所也不复存在了。诗人不禁感叹道:“潞河两岸的风景虽然不变,但人事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潞河和潞河两岸景色的喜爱,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潞河岸边闲情逸致地放牛、摘取蔓生的藤萝。“烂熳”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放牛时的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状态;“牵牛”则是以喻人的方式,借指诗人本人。“引碧萝”,即引蔓上山的意思。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在潞河河畔悠闲的生活情趣,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