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翁本儒士,颇有山水缘。
葛巾石壁挂,藜杖春云穿。
文章不自炫,质实全其天。
深嗟流俗人,二氏习已坚。
亲死不土葬,焚尸骨已捐。
野翁泣为言,五避礼所先。
焚弃固足罪,拘忌亦可怜。
流俗闻此语,涕泗皆潸涟。
纯孝能锡类,人心本同然。
彼哉浊世人,心迹与书悬。
高价售名誉,捷径媒宠权。
谆谆教孝义,野翁真世贤。
【赏析】
《野翁吟》,诗题一作《野人歌》。这是一首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诗。全诗以一位隐居不仕的隐士的口吻,对那些趋炎附势、争名逐利的社会现象进行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流俗”人的憎恶与批评。
首二句,点出这位野翁是个有志气、有骨气的儒士。他本有山水之缘,却不屑追求名利,不愿在朝为官。“葛巾”,是道家所服的一种头巾;“石壁”,指山崖上的岩石,这里借指隐居之处。这两句写野翁不慕荣华富贵,而乐于归隐。
“文章不自炫,质实全其天。”这两句写野翁崇尚质朴,不尚虚饰。“文章”指文采、才学。“炫”,同“显”,炫耀,夸耀。“质实”指质朴实在。“其天”指本性。这两句说:他崇尚质朴,不尚虚饰,保持了纯朴的本性。
以下五句,写野翁对于当时流行的“二氏”(指佛道)迷信的鄙夷之情。“深嗟”即深深地感叹。“流俗人”,即当时的俗人。“二氏习”,就是佛教、道教的迷信活动。“坚”,即牢固,坚固。这几句意思是说:世俗的人热衷于佛教、道教的迷信,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接着写野翁对待死者的态度。“亲死不土葬”,是指死后不按土葬的习俗安葬父母。古代认为土葬可以保全死者的身体,使亡灵得到安慰。“焚尸骨已捐”则是说,如果按照俗人的做法焚烧骨灰,那么尸体就会被烧成灰烬。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他对待死者的态度与众不同,不随俗人去土葬,而是选择火葬。
最后四句,写野翁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感到痛心疾首。“五避礼”,是指避开五种礼节,即尊老爱幼、男女之大防、君臣之义、上下之分、夫妇之别等礼节。“礼”,指各种礼仪规矩。“先”,指最主要、最重要的。这几句意思是说:世俗的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顾及这些最基本的礼节,真是可耻!“流俗闻此语”,是说世俗之人听到这话,都会感动得流泪。“涕泗皆潸涟”,是说这些人听了这番话,不禁泪流满面,连泪水都要滴下来。这两句是反衬手法,强调了作者的话说得多么感人。
最后四句,进一步说明野翁的高尚品格和他的崇高理想。“纯孝”,是纯厚的孝道,“人心本同然”,是说人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这几句是说,野翁是一个纯孝的人,他的孝道是纯美的,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尾联,点明题目。“彼哉浊世人”,是说那些庸俗的世俗之人。“浊世”,是污浊不堪的时代。这一句是说:那些庸俗的世俗之人,他们的心地与自己的著作是不一致的。“心迹与书悬”,意思是说: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自己所说的大相径庭。“书”,指著作。“高价售名誉”,是说有些人为了谋取名声,不惜出高价购买别人的著作。“拘忌亦可怜”,是说有些人为了迎合世俗,也显得十分可怜可笑。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隐居不仕的隐士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恶和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