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树朦胧夜色微,清砧不断晓鸦啼。
十年少妇闺中力,谁寄辽阳万里衣。
《捣衣二首》,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其创作风格以深沉、真挚和细腻著称。此诗为杜甫的五言律诗之一,通过描绘月色朦胧、清砧不断、少妇闺中劳作的场景,表达了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下面将结合诗意、译文以及赏析进行解析:
- 诗句释义:
- “月树朦胧夜色微”:描述夜晚的景象,月光下的树木显得模糊而宁静。
- “清砧不断晓鸦啼”:清晨时分,断断续续的砧声和乌鸦的啼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 “十年少妇闺中力”:一位十年如一日在闺房中辛勤劳作的少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
- “谁寄辽阳万里衣”: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牵挂。
- 译文:
- 月色朦胧笼罩着夜色,清冷的砧声在清晨不绝如缕。十年来,少妇在闺中独自承受生活的重压,是谁能为她寄来那千里之外的温暖衣裳呢?
- 赏析:
- 这首诗是杜甫借一位戍妇之口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的“清砧不断晓鸦啼”不仅描绘了一幅清晨劳作的画面,也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诗中提到的“十年少妇闺中力”,揭示了战争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不得不忍受孤独和辛劳,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日常场景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同时,诗人的情感投入使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杜甫的《捣衣二首》不仅是一首描写日常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折射出了战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对于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