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阁倚危巅,疏钟破暝烟。
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
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
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登上天竺阁
  • “登”,动词,表示进入或到达某处。
  • “天竺阁”,即指这座位于天竺的楼阁。
  • “天竺”可能是指一个地名,也可能是特指这座楼阁的名字。
  1. 欹阁倚危巅,疏钟破暝烟
  • “欹阁”,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这座楼阁倾斜的样子。
  • “倚”,意为依附、靠向。
  • “危巅”,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山顶。
  • “暝烟”,即傍晚时的烟雾或云雾。
  1. 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
  • “涧回”,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山间的水流。
  • “遥带”,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延伸。
  • “合”,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环绕或围绕。
  • “峰抱”,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山峰。
  • “翠涛”,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山间的绿色波浪。
  1. 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
  • “无复”,表示没有剩下什么。
  • “容尘地”,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指不再有尘土。
  • “刚余”,形容词用作状语,表示只有一点。
  • “看月天”,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可以观赏月亮的天空。
  1. 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
  • “想”,动词,表示思考。
  • “应”,动词,表示应该。
  • “风雨夜”,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风雨交加的夜晚。
  • “枯坐”,动词用作名词,形容一个人坐着不动。
  • “更通玄”,形容词用作副词,表示更加深入或精深。

译文

登临天竺阁,
斜倚在高高的巅峰上,
稀疏的钟声打破了黄昏时笼罩的雾气。
涧水曲折蜿蜒,仿佛与天际相接;
山峰环抱着碧绿的波涛,连绵不断。
这里已没有尘土,只能看到皎洁的月亮;
我独自坐在这寂静的夜晚中,思考着更深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诗中的“登临天竺阁”作为开头,直接引入了主题,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调。而“倚危巅”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的视角,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接下来的四句诗分别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观和心境。其中,“疏钟破暝烟”、“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壮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环境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孤独地欣赏着月亮、思考着更深层次道理的心情。这种孤寂与沉思的氛围与前面描述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和感受自然之美的机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