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迹入空境,看心愧此身。
绾巾蒙示结,执镜为宣因。
石壁初消雪,筠关久灭尘。
坐来花落尽,犹自不知春。
【注】
投迹(qū):投奔。空境(jiǎng jìng):佛教语,指佛性所居之净土,亦称真空。看心:即观照心性。绾巾(wǎn jiān):古代汉族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饰物,用丝带等编成。示结:示现、现身。执镜:持镜。宣因:宣扬因缘。筠关:山名,在今四川。坐来:坐着的时候。花落尽:花儿凋零了。
【赏析】
春日访大林和尚
这是一首写诗人春天到大林和尚处访晤的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与大林和尚交谈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首联:投迹入空境,看心愧此身。
“投迹”,即皈依佛门之意。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但必须皈依三宝,方能证得佛果。这里,诗人以“投迹”比喻自己向佛门归依,以期证果得度;“看心愧此身”是诗人在自问自答。“看心”即“观心”,也就是观察自己的心念。佛教讲究观照心性,而心念不净,故说“看心”。诗人在归依佛门之时,不禁自问:“我这样虔诚地皈依佛门,可曾愧对自己的肉身?我这样的身心俱化,是否真正得到解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颔联:绾巾蒙示结,执镜为宣因。
“绾巾”,即束发。古时女子挽起头发用布帛缠住,称为“绾巾”。这里的“绾巾”是形容诗人归依佛门后,头上束着发带的形象。“示结”即“现身”。“现身”是佛教用语,指菩萨应世,以教化众生。这里的“现身”也是诗人在归依佛门后,以佛门弟子的身份出现于世间,教化世人。诗人归依佛门之后,以佛门弟子的身份出现于世间,教化世人。他手持法镜,是为了宣演因缘,即宣扬佛法。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归依佛门后,以佛门弟子的身份出现于世间,教化世人的场景。
颈联:石壁初消雪,筠关久灭尘。
“石壁”指山壁,这里是诗人在大林和尚处所见之景。“消雪”,即冰雪消融,指春天的到来。“筠关”,山名,在今四川。这句诗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山上的冰雪融化,草木葱茏的景象。这里的“消雪”和“消雪”都是春天的象征。同时,诗人也通过观察自然景色的变化,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尾联:坐来花落尽,犹自不知春。
“坐来”即坐卧之间。“花落尽”是指春天已经过去了,花都凋零了。“犹自不知春”则是说诗人虽然看到了春天的离去,却仍然感到自己对春天的无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时间的无奈。尽管他已经意识到春天已经过去,但他仍然沉浸在对春天的怀念之中,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这种对时间的无奈和对春天的留恋,使得诗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