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弃官日,征君寝瘵时。
巨卿宵梦愕,元伯晨讣驰。
申缄五情塞,抚膺双涕垂。
既捐韩康肆,复卷严平帷。
冥数岂无验,良药宁自医。
夙昔重季诺,感激平原知。
虽乏担石蓄,能薄千金施。
游魂眷仲里,托体虞山隈。
死生交已谢,留恨翟门题。
陶令弃官日,征君寝瘵时。
巨卿宵梦愕,元伯晨讣驰。
申缄五情塞,抚膺双涕垂。
既捐韩康肆,复卷严平帷。
冥数岂无验,良药宁自医。
夙昔重季诺,感激平原知。
虽乏担石蓄,能薄千金施。
游魂眷仲里,托体虞山隈。
死生交已谢,留恨翟门题。
注释:
陶令:指晋陶渊明(陶潜)
征君:指晋桓温(桓温)
巨卿:指汉董巨(董巨)
元伯:指汉代张衡(张衡)
申缄:密封书信
抚膺双涕垂:拍着胸口,双泪流下
捐:舍弃
韩康:即韩康子,战国时期人,以医术闻名。此处泛指好医治之人。
严平:春秋时期人,相传曾用鼓瑟为楚庄王治病。此处泛指好医治之人。
季诺:指春秋时鲁国公子季友(季孙),字季雅。此处泛指好结交的朋友。
平原:《左传》中鲁国平原君赵胜,号平原君。此处泛指好交友的人。
担石:量词,用于称重量在10斗以上的粮食。古代以十斗为一石。
千金:古代以一镒为一金,两金为两,十镒为千金。此处泛指金钱。
仲里:古地名,今河南省方城西南。
虞山:古地名,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
翟门题:传说战国时燕昭王曾派人去赵国求购乐毅,乐毅辞而不受。后来他逃到了魏国的翟地(今河南省禹县)。燕王闻讯后,派人去翟地追索。乐毅于是写下了《报书》,表达了自己不仕燕、不仕魏的决心。后人便把这种拒绝君王征召、不屈节于敌国的志向称作“翟门题”。
赏析:
陶渊明的《感旧诗十二首》是一组表现友情的诗篇。这组诗共十二首,分别写与十二位友人的交往和离别。此诗写的是第一首与好友周弘直的交往,以及离别时的悲凉心境。
诗的前六句,主要叙述与周弘直的交往。诗人在任彭泽县令期间,因厌倦仕途而弃官归田,此时周弘直卧病在家。两人相见后都十分惊讶,因为周弘直一直身体健康,未曾患病过。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得知噩耗时的心情,悲痛欲绝,泪水涟涟。接着又写到自己给周弘直写信时,五感都被阻塞,难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最后又写到自己抚摸着胸口,泪水纵横而下。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朝廷征召时的心情。
诗的第七句到第十二句,主要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人在信中写道:虽然我像韩康一样有医治人的本领,像严平一样有治愈疾病的本事,但这些都无法挽救朋友的生命。我们之间的友谊之深,就像平原君对待他的朋友一样;虽然我没有钱,但我却可以给予朋友帮助。我们之间的情谊如此深厚,以至于连死亡也无法割断我们的联系。我们之间的友情之深,就像翟门题所写,即使被驱逐出境也没有怨恨。诗人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失去朋友的深深悲伤。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淡然态度,认为生死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必过于悲伤。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满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失去朋友的深深悲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死的看法,认为生死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必过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