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虽不远,白下忽相同。
仲氏金兰契,徵君木石风。
抱琴登蒋阜,拖杖吊吴宫。
拟下陈君榻,书囊又向东。

金陵送徐子昭

【注释】:金陵:今南京,古称金陵。徐子昭:名不详。阊门:古时城门,在今南京市西中华门外。仲氏金兰契:仲氏,指仲文;金兰,兄弟之盟。金兰契,指有金兰之交。徵君:指徐子昭。木石风:《庄子·山木》中说:“子独不见夫蒙浆乎?……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见也。”这里用“木石风”比喻徐子昭的高尚品格,意谓他像孔子一样,能够坚守节操,不为世俗所动。蒋阜:古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吴宫:即吴王宫,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南的石头城。陈君榻:指陈后主床,即《南史·陈纪下》载的“后主于临春阁与宫人作乐,闻外有钟声,以为地震,甚惧。又疑朝臣欲谋变,欲知其情,乃问后主左右。后主曰:‘无有!’后主自若。及期,请诸贵至观,使各坐,唯上舍郎虞世基、殿内监李善度不得预坐。后主曰:‘公等坐何离此远耶?’二臣不答,乃知防身甚固”。这里用陈后主的典故,暗寓对徐子昭的赞赏之情。书囊:书信和书箱。东:指江东。指徐子昭将要到江东去。

译文:

虽然我们之间相隔咫尺,但白下(今江苏南京)与我却是相同的。

你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正如古代贤人之间的交情。

你手抱琴瑟登高,脚拖拐杖吊唁吴王宫。

你拟要在陈后主的床上就寝,可是却带着书箱向东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从内容上看,它写的是诗人在金陵(今南京)与友人徐子昭分别的情景。诗的前四句写诗人与徐子昭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说,虽然他们之间距离不远(闾门虽不远),但是到了白下(今江苏南京)以后,就好像彼此隔了很远。接着诗人以仲氏金兰契为比,称赞徐子昭与自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以此作为自己赠别的话。后四句则是写徐子昭离别时的表现。他手抱琴瑟登高(蒋阜),脚拖拐杖吊唁吴王宫,表现出他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最后两句写徐子昭要去江东(今江苏长江下游一带)了。他打算在陈后主的床上休息,却又带着书箱向东而去。这两句话既表明诗人对他的殷殷期望,又暗示徐子昭即将离开江东去江都(今江苏扬州)的原因——去江都被召任御史中丞,而江都正是他的故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