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能识玉,荆山得良宝。知玉不知人,屡刖自残槁。
孟尝有内珍,何意货贿间。灵物不能舍,神珠自来还。
盛公抱天瑞,手把山龙章。惓与时人观,放之瀛壶傍。
朝披金光草,夕悬明月珰。适从具茨来,独宿白玉房。
凡夫亦知宝未得,先生傥肯示以求之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盛翰林的赠诗。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首两句”卞和能识玉,荆山得良宝。” 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曾在荆山找到一块玉璞(未经琢磨的玉石),经过他的打磨,这块玉被认出是一块真正的宝玉,所以人们称他为“玉工”。这里用卞和的故事来比喻盛翰林,盛翰林也像卞和一样具有发现人才的慧眼,能够识别出真正的英才。
第三句”知玉不知人,屡刖自残槁。” 这里指的是楚王因为贪恋美玉而多次伤害卞和,最终导致卞和因被冤枉而遭受刑罚,身心俱受摧残。这比喻盛翰林因为过于看重人才的价值而忽视人才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从而导致人才流失。
第四句”孟尝有内珍,何意货贿间。灵物不能舍,神珠自来还。”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他对贤才非常珍视,认为贤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这里比喻盛翰林对人才的重视,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同时,他也相信这些人才会回来,就像神珠会自己回来一样。
第五句”盛公抱天瑞,手把山龙章。惓与时人观,放之瀛壶傍。” 这句话中的“天瑞”是指上天赐予的吉祥之物,“山龙章”则是指帝王的象征,这里比喻盛翰林具有帝王般的气度和才能。他愿意放下权力,与世人分享他的智慧和才能。
第六句”朝披金光草,夕悬明月珰。适从具茨来,独宿白玉房。” 这里的“金光草”和“明月珰”都是指珍贵的东西,它们象征着盛翰林的智慧和才华。他曾经来到具茨这个地方,独自住宿在白玉房间中,这表达了他的孤独和寂寞。
最后两句”凡夫亦知宝未得,先生傥肯示以求之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人也知道珍宝还没有得到,但先生如果能够给予他们一些指导,让他们知道如何去追求这样的珍宝就好了。这是对盛翰林的一种赞美,也是对他智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