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曙淮堤上,垂杨渐可攀。
雾浓孤客舫,云浅八公山。
不作投珠去,真成抱玉还。
十年牛马走,端合鬓毛斑。
《渡淮》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在出使金国途中的情感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诗歌原文:
拂曙淮堤上,垂杨渐可攀。雾浓孤客舫,云浅八公山。不作投珠去,真成抱玉还。十年牛马走,端合鬓毛斑。逐句释义:
- 拂曙淮堤上,垂杨渐可攀:清晨时分,淮河的堤岸被雾气笼罩,柳树逐渐变得可以攀登。
- 雾浓孤客舫:浓重的雾气使得孤舟显得格外醒目,暗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 云浅八公山:薄云之下,远处的八公山若隐若现,给人以空灵之感。
- 不作投珠去:比喻不向敌人屈服或献媚,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尊严。
- 真成抱玉还:真正的价值如同怀中宝玉,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最终会回到怀抱。
- 十年牛马走:形容自己像耕牛一样辛勤劳作,默默无闻地为国家服务。
- 端合鬓毛斑:岁月流逝,鬓角已经斑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 诗句赏析:
-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淮河岸边的早晨景象,雾气蒙蒙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氛围。垂杨的摇曳与浓雾相映成趣,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画面。
- 后四句则转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投珠”与“抱玉”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正义、保持节操的决心。同时,“牛马走”与“鬓毛斑”的对比,更是凸显了诗人对于辛勤付出与年华老去的无奈与哀伤。
《渡淮》不仅是一首描写淮河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理想、责任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