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袭琅函散紫氛,碧窗遥夜拥兰芬。
群编尽废中郎箧,只字堪藏太史文。
万古江河谁白日,千秋闾巷有青云。
玄亭肯着侯芭卧,不向名山乞典坟。
读弇州山人集二首
十袭琅函散紫氛,碧窗遥夜拥兰芬。
群编尽废中郎箧,只字堪藏太史文。
万古江河谁白日,千秋闾巷有青云。
玄亭肯着侯芭卧,不向名山乞典坟。
注释:
- 十袭:形容书籍众多。琅函:指古代用以盛放书的盒子。紫氛:紫色的气息,比喻书籍中深奥的知识或文化气息。
- 碧窗:形容窗户的颜色为碧绿色。遥夜:夜晚。拥兰芬:抱着兰花的香气。
- 群编:各种书籍。尽废:全部被废弃或丢失。中郎箧:古代官员的一种书箧,通常用来保存重要文件。只字:一个字也不保留。
- 万古:永远。江河:喻指时间,表示长久的时间。谁白日:谁说是白天。
- 千秋:千年,表示很长的时间。闾巷:里巷,指百姓居住的地方。青云:喻指仕途上的成功和荣耀。
- 玄亭:指一个地名,可能是指某个有名的亭台或建筑。肯:愿意。侯芭:古代女子的美称,这里代指自己。
- 不向:不希望。名山:著名的山,指名胜古迹所在地。乞典坟:乞求借用墓地进行安葬。
赏析:
胡应麟的《读弇州山人集二首》是一组诗作,通过赞美明末文人王世贞及其作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此组诗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阅读弇州山人(即王世贞)文集的感受与思考。
第一首诗“十袭琅函散紫氛,碧窗遥夜拥兰芬。”描述了作者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感受到知识如紫色的雾气般弥漫开来,书籍中的墨香如同兰花的芬芳一般令人心醉。这两句不仅表达了阅读的愉悦,还暗示了知识的力量能够让人感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在古代文人眼中,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而大量书籍的积累更是学问的体现。
第二首诗“群编尽废中郎箧,只字堪藏太史文。”则是说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经典著作被毁弃了,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珍贵的文献留存下来。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知识传承的责任感。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保持文化的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首诗“万古江河谁白日,千秋闾巷有青云。”进一步扩展了前两句的意境,将视野从个人的文化积累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学问和道德都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像江河一样流淌不息,影响着每一个时代的人。这种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尊重。
最后一首诗“玄亭肯着侯芭卧,不向名山乞典坟。”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向和态度。他认为,即使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或财富,也不应该追求名利场中的虚名。相反,他更愿意像古代的隐士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提升。这里的“玄亭”可能指的是某个隐居的地方,而“侯芭”则是中国古代对女性谦称的一种用法,此处用来形容作者自己谦虚、低调的品质。
胡应麟的这首诗不仅是对明代文人王世贞及其作品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礼赞。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崇,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敬意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