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旌初入豫章台,绣钺俄看灞上开。
把袂云霞匡续去,飞书河岳巨灵来。
公馀雁塔谁高倡,客满龙门孰上才。
寂莫汉庭迁史宅,遗踪一为问蒿莱。
送王次公观察视学关中六首
牙旌初入豫章台,绣钺俄看灞上开。
把袂云霞匡续去,飞书河岳巨灵来。
公馀雁塔谁高倡,客满龙门孰上才。
寂莫汉庭迁史宅,遗踪一为问蒿莱。
注释:
- 牙旌:古代的一种旗帜,这里指王次公。
- 绣钺:古代的一种权杖,这里指王次公的职权。
- 匡续:辅助、继续。
- 飞书:传递消息。河岳巨灵:指黄河和华山,这里借指王次公的功绩。
- 公馀:闲暇之余。雁塔:《唐会要》卷四十九:“(贞观)二十三年,以京城修造大像,功毕,太宗幸新罗法师大兴善寺,见其壮丽,诏曰:‘京师佛寺多矣,唯此一所最为精丽。’因命工人图其制度,置于洛阳。令有司于都城南面起大像,并建相轮、宝塔,及诸明圣之像。”
- 龙门: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十五公里的伊水两岸,是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的瑰宝。
- 寂莫:寂静无声。汉庭:指汉朝的宫廷,也指皇帝。迁史宅:指皇帝的迁移。
- 遗踪:留下的踪迹。蒿莱:野草野花,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王维通过描绘王次公在关中视察时的种种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他的赞美与祝福。
首句“牙旌初入豫章台”,以牙旌(古代一种象征地位和权力的旗帜)比喻王次公,形象地描绘了他初到豫章台的情景,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接着,“绣钺俄看灞上开”,用绣钺(古代的一种象征权力和威严的权杖)形容王次公的权力,描绘他在灞上开启新局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把袂云霞匡续去,飞书河岳巨灵来”,则是诗人对王次公的美好祝愿。他把袂(袖子,比喻帮助和支持)比作云霞,希望他能够继续前行,如同云霞一样美好;同时,又用飞书(传递消息)形容他的功绩,希望他能如河岳巨灵一般伟大。
第三、四句“公馀雁塔谁高倡,客满龙门孰上才”,则转入对王次公个人的评价。诗人用雁塔比喻王次公在洛阳的贡献,表示无人能比;而“龙门”则指他的成就,希望他能继续保持这种才华。
最后两句“寂莫汉庭迁史宅,遗踪一为问蒿莱”,则表达诗人对王次公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汉庭”代称皇帝的宫廷,表达出自己对王次公的尊敬和仰慕;同时,又用“遗踪”形容他的足迹,希望他能留下美好的名声,让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