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百尺乱侵衣,珠箔银屏护翠微。
雾袅重崖浑欲堕,风回群岫尽如飞。
山楼夜榻眠苍藓,石室春盘馔紫薇。
一宿已知尘累断,竹西犹梦旧渔矶。
【解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暮春时节游山观景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的清高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王公大人的怀念之情。
其一,首句“悬泉百尺乱侵衣”,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瀑布飞流直下,水气冲天,如雨打湿衣衫,使人感到一种寒意。悬泉百尺,形容瀑布之高远、雄伟。乱侵衣,用拟人手法,写出水势之大和人之渺小。这句写出山中景色,为后文进一步展开写景做铺垫。
其二,“珠箔银屏护翠微”两句,描绘出山中景物:珠帘般的云彩,似银屏一样的山峰,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显得翠色欲滴。翠微,形容山峰苍翠欲滴。这两句既写出山中的秀美景色,又渲染了一种幽静的气氛。
其三,“雾袅重崖浑欲堕,风回群岫尽如飞”两句,从侧面衬托出山中云雾缭绕,峰峦叠嶂,气势恢宏,宛如飞动的群鸟。雾袅袅上升,似乎要把山峦都托起。雾气弥漫山岭,使群山仿佛要坠落下来。“浑欲堕”,形容云雾缭绕得十分浓密,几乎要将山峰压下。“尽如飞”,形容群山在风中摇曳着,好像在飞翔一般。
其四,“山楼夜榻眠苍藓,石室春盘馔紫薇”两句,写诗人在山中过夜的情景:山楼的床上铺着青苔,石头的房间里摆上春天的野菜做成的菜肴。诗人以“苍藓”形容床席上的青苔,以“紫薇”指代春季的野菜。这两句既是实写自己过夜的情况,又通过这种生活状态反衬自己的志趣。
其五,“一宿已知尘累断,竹西犹梦旧渔矶”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诗人经过一夜的休息,知道尘心已断。“竹西”,即竹里西边,这里借指隐者住处。诗人在梦中还梦见了过去钓鱼的地方——渔矶。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
【答案】
译文:
悬挂在悬崖上的瀑布,像白色的丝带一样垂落下来,水声如雷贯耳;云雾缭绕的山峦,像珍珠串成的屏障一样,守护着翠绿的山色。
山间迷漫着一层淡淡的烟雾,重重的山峰似乎就要坍塌;阵阵风来,群山起伏飘摇,好像在疾飞。
山中小楼上的卧榻上睡着时,身上盖的是青苔;石室中摆上春日野菜做的饭菜,吃上一盘紫红色的薇菜。
一夜酣睡之后,我已经知道尘世的烦扰已经消除,但仍然梦见当年钓鱼的小矶头。
赏析:
本诗是李白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春游白岳十二首之一。诗的前六句写白岳山中景色,后两句写诗人在山中过夜的情景以及他对此的感受。
诗的首联写白岳山上飞瀑直泻而下,水气冲天,令人生寒。颔联写白岳山中奇丽的景色:“雾袅重崖浑欲堕,风回群岫尽如飞。”这两句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山中雾气缭绕、山峰苍翠欲堕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山中景色的幽深迷蒙和变幻莫测。颈联写诗人在山中过夜的情景:“山楼夜榻眠苍藓,石室春盘馔紫薇”,以写景入画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过夜的舒适惬意。尾联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一宿已知尘累断,竹西犹梦旧渔矶。”诗人经过一夜的休息,知道尘心已断。“竹西”,即竹里西边,这里借指隐者住处。诗人在梦中还梦见了过去钓鱼的地方——渔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