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履频年到海涯,青童环佩结飞霞。
毫端巨壑翻云梦,研底春涛涨若耶。
庚子日斜惊鵩鸟,戊辰年远怪龙蛇。
凭谁更发山阴兴,肠断王猷一棹遐。
【注释】
蹑履:穿鞋。青童:道士的童仆,又称青衣或童奴。环佩:指妇女身上的首饰。结飞霞:与云霞相连。毫端:笔头。巨壑:深谷。翻云梦:形容波澜壮阔。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县南。鵩(huī)鸟:即杜鹃。戊辰年:古代以干支纪年,戊辰为干支之一。山阴兴:指晋王献之爱妾山阴女子谢道韫善书法,王献之常请她为他写字。王猷《安石榴赋序》中称:“吾家有好李子。”一棹悠遐:船儿扬起帆篷,悠然远去。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道三年(1167),王长公应召入京后所作。
首联写诗人来到杭州的海角天涯,见到一位道士,他的衣饰华丽而神秘,他手持玉环、佩带宝剑、身披仙服,飘然欲仙,其风采令人神往。“环佩”二字,点出了人物的身份;“结飞霞”三字,写出了人物的形象。“毫端巨壑翻云梦”句,是说这位道士挥笔如椽,笔锋所到之处,便有惊涛骇浪翻滚而来。这两句,把人与物、动与静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图画。
颔联写诗人在杭州看到春潮涨满若耶溪。“春涛”二字,使人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句子,都是写春天景色。但此处的“春涛”,却是指钱塘江上汹涌澎湃的潮水,它从天而降,势不可挡,大有吞没一切之势。“涨若耶”三字,则写出了潮水的声势浩大,足以使江边的景物都为之黯然失色。此联紧承首联,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钱塘江边。
颈联写诗人在钱塘江畔偶遇一位名叫谢道韫的女子。这位女子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才学出众。她能够吟咏古诗文,还善于写文章。当时,王献之爱妾山阴女子谢道韫善书法,王献之常请她为他写字。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诗中“庚子日斜”四字,是说那天太阳已经偏西,而鸟儿却还在树上啼叫不停。这里既用“惊鵩鸟”来暗指谢道韫善书能文,又用“怪龙蛇”来暗指谢道韫的书法风格奇特,既有雄奇奔放的一面,又有秀逸清丽的一面。“戊辰年远”三字,则是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这里的“戊辰”指的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这一年,王献之已经去世,谢道韫也已离开了人间。诗人用“远”字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既表现出对往事的回忆,也流露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回到京城后,思念起那位名叫王猷的女子。王猷曾在钱塘江畔乘船游览,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诗人在京城中时常怀念起这段美好的回忆,心中不禁涌起了无尽的哀愁。“凭谁更发山阴兴”一句,既是对王猷的追忆,也是对自己心境的抒发。诗人用“更”字表明自己已经无法再像王猷那样乘船游览钱塘江了,只能寄托于梦中。“肠断王猷一棹悠”一句,则写出了自己对王猷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杭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繁华热闹的钱塘江边。同时,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